长生不老 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丹道法诀二十讲》,是胡孚琛教授在钱学森领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长达18年的调查研究后的成果之一,继胡孚琛先生《道学通论 丹道篇》自1999年问世后回答读者提问而陆续写成的讲稿,原书十二讲,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了《丹道法诀十二讲》。该书是作者一生中最耗费精力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中国道学文化的丹道法诀,习用口诀,诀难以书传,得靠名师传授。不明法诀,丹道亦难读懂。本书十二讲包括了内丹派别、工法的要点、练功的准备、修炼的方法、行功语要、究竟的必要、答疑解惑 如今距离出版的第一版已过10余年,作者在此期间的研究成果也增加不晒,因此,经修订后,增补为二十讲。是当下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典。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共同点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 三密 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做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本书针对《道德经》,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针对 常道 非常道 可道 不可道 常名 非常名 可名 不可名 ,乃至于 恍兮惚兮 惚兮恍兮 常有 常无 全面解读,解答了什么是道,纠正了一些在 道 名 有 无 研究上的曲解,还有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 道 和 禅 ,解决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 明心见性 ,即所谓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本书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道教史》一书是由中国人对道教的起源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研究和阐释。作者从历史主义出发,站在自我和他者双重立场,对道教在历史中的身份形态进行了研究,从而*次对道教的宗教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确立了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作为作者许地山先生的*部关于道教历史的著作,主要是对道教前史,即道教的起源相关的问题,如道家思想的源流、汉代及汉以前神仙方术的特点及流行、汉代以汉以前民间社会巫觋杂术的流传及其特征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道教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宗教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 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服饰分类入手,考察道教首服、身衣、足衣的多样形态。作者对道教服饰各个历史阶段的形制演变进行源流和文化特征的考证,借此明了蕴含其中的世俗因素和宗教思想;将服饰中的形制、纹样、服色等要素看作 符号 系统,对其所表达的象征思想进行研究,以此探索道教外在形象与其信仰传承和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全真史传五种集校》是对金元全真教史上五部重要史传资料的点校、汇编。 五部史传的书名和内容分别是:(1)《金莲正宗记》,五卷,得名于王重阳所造 七朵金莲结子 的故事,是全真教 五祖七真 的专门传记( 五祖 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七真 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钰、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2)《七真年谱》,一卷,逐年记载了从王重阳诞生到丘处机去世的一百一十六年之间的七真的重要活动。(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记载全真高道三十七人事迹。(4)《甘水仙源录》,十卷,辑录全真高道六十余人的事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甘水仙源录》几乎囊括了全真教由金至元兴盛时期的全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对道教的产生和历史流变,道教林林总总的派别,道教的经典文献,道教哲学,道教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科仪、道教文学艺术、道教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和教材。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本书是对五代王松年《仙苑编珠》和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两部 蒙求体 神仙传记的点校合刊。两书仿照《蒙求》体例,把每两个神仙故事合并为一条,每个故事用四个字概括为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使得分别概括两个故事的两个短句上下对偶,充当两个故事的标题。其中,《仙苑编珠》三卷,共计一百五十五条,记述了从远古迄于唐末五代的三百余位神仙的故事,保存了不少已经佚失的唐代之前的神仙传记材料;《三洞群仙录》二十卷,采录始自上古,迄于北宋的一千多位神仙的故事,引书多达一百六十多种,超越前代仙传的规模,实为这一历史时期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 此次点校,《仙苑编珠》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朱国盛刻本、某不明年代明抄本、某清初抄本为校本;《三洞群仙录》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
《金盖心灯》八卷,清代著名道教领袖、内丹学家闵一得编撰,主要以浙江湖州金盖山(又名云巢山)为核心,记载了清代较大的道教派别全真教龙门派*代至第十四代一百余人的生平事迹,是清中期以前有关龙门派历史的集大成著作。闵氏好友、著名藏书家、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为《心灯》作注释,且引述五十二种文献对有关史实详加考订和补述;闵氏故交鲍锟为《心灯》写了很多评语,极富旨趣。 《金盖心灯》此次标点所用底本,为光绪二年(1876)金盖山云巢古书隐楼重刊本。吴兴人李宗莲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作《金盖山志》一书对金盖山史实的记述不同于《金盖心灯》,龙门派支派海上觉云坛总理戴本珩于民国十六年(1927)所编《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一书记述了闵一得之后其宗派的传承源流,都对《金盖心灯》具有重要补充作用,一并整理,
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 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孙昌武所著的《道教文学十讲》一书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道教文学”的内容、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分别就仙传、仙道类志怪与传奇、女仙与谪仙传说、仙歌、游仙诗、道士诗文创作、古代文人的仙道类诗歌、宋金时期的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等专题加以介绍并选释作品,分析其思想、艺术成就与贡献,揭示道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普陀山久享 海天佛国 、 玻璃世界 之盛誉,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处。本书充分展示了 普陀山 千年佛图、历史文化、佛教等诸方面的变化,承继过去,传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