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丁常云撰写。全书通过道教经籍《道德经》、《太平经》、《太上感应篇》等的介绍和阐述,揭示道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和真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道教伦理道德的渊源和内涵,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提升人格魅力。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乃华夏文明精粹之所在,千年文化之珍贵遗产。其核心教义为修道养生、济世利人;菁华之处在于丹道摄生。内丹学为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之金丹大道,乃摄生之要术,惠利民众之道教精华。遵从教义弘扬道学,为社会大众服务,乃修道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姜运和编著的《道家窖藏武功摄生秘笈》,将行之有效的修炼次第呈献给向往中华丹道武学却依然逡巡在大道门外的武学爱好者以及广大的摄生爱好者,令人人得悉内丹术之长寿摄生秘诀。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对于经典,经学家的解读往往化简为繁,让人难以接近,更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丛书则独辟蹊径,从每一部经典中选取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就是整整一百句,每本书的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 丛书虽小,却云集了一批学术名家。他们对经典有精深的研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由他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交流,碰撞,想必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这套丛书之所以叫“悦读经典”,就是希望读者捧读这些小书时能享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愿读
西方人有钱了,但是他们遇到了解不开的心结,寻遍治疗心病的灵丹妙药,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最终落在了中国的道学之中。 道家的学说,其言不玄,简明易懂,必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把它故弄玄虚了,与佛学等相比,道学更适合中国人。 既然是写给大忙人看的,既然“道”是不可以“说”的,所以本书用的方式阐述一些“道理”,见微知著,让你在快乐的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沐浴。
劝善书又称善书,其名盖取自《太上感应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意。此名出现,当在南宋以降,而劝善书的历史还要远早于此。历史上的劝善书都是一些专门宣传旧式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这类书籍儒释道三教都有,而以道教劝善专书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数量较多。从内容方面来看,现存道经中数《赤松子中戒经》最早以劝善为专题行文。此书葛洪《抱补子》曾录其名并有引述,学界多认为当出于汉魏,其时道教还处于形成阶段。 本书所收《太微仙君功过路》,从自序中看,作者可能就是功过格这种善书形式的始伤作俑者。功过格羼杂着道教信仰的内容,并且道藏中也收有数量的功过格,这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道德说教的虚情矫饰之风也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由于功过格以记分赋值的形式评判人的各种言行,倒为我们了解传统道
本文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中心。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伎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来道教成长之原因。复次,引述魏、晋、南北朝以后至于现代道教之发展,及与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关系。虽其内容本质,原为不一不异,但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之方向,毕竟有其严整之界限。唯因包罗牵涉太广,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及其演变过程之一鳞片爪,俾读者籍此可以窥见概略,并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国文化创立之道教为何事而已。至于道教与道家学术内容,以及旁门左道等流派演变,有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者,皆未及言。挂一漏万,有待他日专书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