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做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试图为道家真气建立初步的架构,并描绘出"人体能量学"的蓝图。书中从基础的入手功法谈起,着重阐述了炼气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功法原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养生术。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
《性命圭旨》,不著撰人,相传为尹真人高弟之笔也,向来行本绝少。殷君惟一藏弆有年。曹子若济见而悦之,携示周子舆闲,欣然共赏,重授剞劂,则钱子羽振董其成焉。书竣而问序于予。予于斯道盖向往而未能至,何敢赞一辞!虽然,窃有述焉。 自三教鼎立,异说聱牙,隐若敌国,日相撞也。是书独揭大道,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尽性至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千,(上隐下木)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累若贯珠矣。
《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中国的道教史,书中包括了: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隋唐时期的道教、宋元时期的道教、明清时期的道教等内容。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本书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
符图咒语是道教沟通人神的契印凭证和隐言秘诀,是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法术,千百年来,其神秘魅力一直不减。本书主要从道经中选择了常用咒语261则,包括驱邪制鬼、祈福保身、养身修炼、设醛召神等内容,同时配有一定的符图供欣赏,结合道教的教理教义逐条做了通俗讲解。 道教内传承有许多符图咒语,在道藏经籍中被大量地保存,在斋醮科仪活动中被大量地使用,以表述道教的教义精神。符,是凭证、征兆,是印证符合之意;这是道教人与神沟通的印鉴凭据。咒,谓之真言,是神的言辞; 是视人之行为善恶而予人以福祸的言辞。
许地山先生是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此本不能说是著作,只将前人及时人研究底结果总撮起来,做为大学参考底书。本分上下,上编述道家及预备道教底种种法术,下编述道教发展中教相与教理。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那些被文明异化的现代文明人往往看见树木就是木材,看见动物就是美味,不知天地间有大美,山水中有真乐。道家思想早在两干多年前就敏锐地发现和深刻地批判文明发展导致“人为物役”的负面影响,强调“心明于物外”,呼唤尊重自然、爱惜生命,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东方人,乃至西方有识者对道学和禅宗思想表现出极大兴趣的原因。 道教秉承“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重生而恶死的特点,道教艺术的精神和特色是它的现实性、包容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道学追求一种平和的心灵构建,用艺术努力创造美好的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享受现实的生活和人生。这是艺术之大道,也是道教艺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道教以“道”为信仰。我们所信仰的“道”,以“虚”为体,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因此,我们正来提倡宽容精神。世界上存 在著没的文化和宗教,彼此之间有著各种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自然界也是由千差万虽的物种构成的,但自然界的运行却和谐而有序。办要我们能够相互宽容,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就一定能够和睦相处。 为了促使社会人群的宽容更和谐,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的谓“齐同慈爱”,不是对所有的人,不分新疏、不论贵贱、都要心怀慈爱之心。道教希望人们要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济人之危、救 人之急,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果我们人人都心怀慈爱,还有什么冲突是不能化解的呢? 今外文出版社邀请中国道教协会编辑《中国道教》注册,
韓國學者金晟煥博士的(黃老道探源)一書,對漠代黃老道的形成及其發展的過程,作出全面而深入的探討,尤其是書中提出了“黃老道學”的新概念,對黃老道的思想及其淵源作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為前人所未發,實是近些年來學術界對漠代道家、道教思想研究的一個可喜的新成就。 該書認為,黃老道是道教的前身,并不具有嚴密的宗教組織(道教教團),而是一股思想潮流。它是西漢初年的道家黃老學發展成東漠末年的宗教道教之間的中間環節,它帶有濃厚的神學宗教色彩,但又不同於道教。它是直接繼承和發展西漢初年黃老道家而來的二個道家學術思潮,并吸取了戰國和漢代的神仙方術思想,所以它又不同於漢初的黃老學。有鑒於此,該書的作者用“黃老道學”这一新概念來稱謂自西漢末年至束漢末盛行的一個黃老道家學術思潮,我認為是
由汉至唐,是有组织的道教社团从产生到成熟的漫长历史时期。作为追求长生成仙的本土宗教,道教又是擅长于修炼的宗教。聚焦这一时期的修炼方术的变化使我们有了诸多有意义的发现。《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从女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道教经典,对道教与女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全书围绕道教修炼方式从双修向清修演变这一主线,分析了早期道教以“合气”为主的修炼方术的宗教神圣性和正当性,探讨了其中奉道女性与男性基本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作者剖析了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方式,探讨了它所折射出的道教女性观的演变以及它所呈现的女性与道教的互动关系。作者指出:道教女性观有其复杂性和矛盾性——在崇拜女性的同时又受歧视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