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于1728年,适逢启蒙运动肇始,理性主义对基督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劳威廉揭橥敬虔生活的本质,郑重呼吁信徒殷勤操练默想和祷告,做时间和金钱的好管家,过敬虔和圣洁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概述唤醒了许多沉睡的生命,对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威伯福斯、慕安德烈、C.S.路易斯等属灵领袖影响深刻。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时代,劳威廉的呼吁依然如暮鼓晨钟。
记述了西方历史上从1世纪到16世纪这漫长的时期内,基督徒为信仰而殉难的事迹,其中着重叙述了从14世纪到福克斯自己所生活的16世纪期间,更正教人士所受的迫害。其目的是基于福克斯和支持他这项伟大事业的更正教朋友们这样一份期望:让它成为一部 具体的宣传作品,不止歌颂敬虔者的受难,同时尽一切可能做到让英国永远不再遭遇这样的灾难 。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为了信仰,他始终不接受任何恩宠,却始终愿意帮助别人。在世界历史上,教会历史学家的著作绝少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唯福克斯这本《殉道史》是个例外。
《我的重生》是以马内利修女的自传作品,是她早动笔、晚完成的一本书,因此也是她对于自己一生的全面回忆。书中记录了她从孩提时代到生命的后的思想和行动。以马内利修女有虔诚的信仰,但她同样有开放的思想,尊重哲学、科学,认同其他宗教的存在。在她的执教生涯中,她引导许多女性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她在埃及贫民窟中与拾荒者为伴,帮助那些贫苦人,在她的奔走号召下,贫民窟中建起了学校,流离失所的孩子有了家。回法国后,她募集捐款、做公益项目,仍致力于改善贫穷地区的生活。爱,是她所信仰的,也是她对世界的表达。
.
本书收录了查士丁留存下来的三篇主要著作。《护教篇》是写给罗马皇帝安东尼 庇护及其养子的信,请求罗马政府停止逼迫,公正对待基督徒,并说明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更高的理性和道德标准。《第二护教篇》是写给罗马元老院的信,信中指出罗马政府迫害基督徒是出于无知和偏见,而基督教教义比所有人类哲学更崇高。《与特里弗的对话》记录了查士丁归信的过程,说明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与一神论并不冲突,耶稣就是旧约中预言的弥赛亚。
本书收入了巴西尔的两部力著及其部分书信。巴西尔的《创世六日》是传世名著,包含了他就《创世记》章宇宙起源所发表的九篇讲道。巴西尔以字义解经为主,间或采用寓意解释,对创世故事的各个不同部分加以注释,揭示出整个创世都是造物主上帝的作为,万物都在上帝之爱的引领下走向各自的目标。此书很像一本可供读者沉思上帝对宇宙计划的灵修著作,而布道文的文体,使得书中的文字显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字里行间也流露着巴西尔澎湃的激情。 其中所收录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论圣灵》,此作品引用大量的经文论证圣灵具有完全的神性,其与圣父、圣子是同一位上帝。并阐明三者在权柄、职分和恩赐上是合一的,而且三者彼此同质,彼此共契。这部作品属于基督教神学关于圣灵论的开创之作,在当时反对阿里乌主义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
冯象自2002年起着手重译圣经,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并留意吸收西方学界zui新的研究成果,志在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可信、可读的当代译本,已出版的《摩西五经》《智慧书》《新约》在读者中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本书从希伯来圣经和新约中撷取五十首有代表性的诗章,逐一讲解、注释和评论。其中取希伯来《圣经》四十一篇,《新约》十二篇,成五卷五十三章。译文着重体现原文的音韵、格律之讲究,也力求准确传达经文的旨趣和要义,既有新译,也有已发表而这次做了修订或调整的。每篇各具导读和尾注,交代了诗歌在经文中的背景知识,也凝结着作者近年授课答疑及写作中的所思所得,有助于对《圣经》诗歌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理解和欣赏。
本书选辑了安波罗修的五篇论著,它们分别是:《论圣灵》、《论基督教信仰》、《论相信复活》、《论奥秘》、《论悔改》。作者在这些论著中针对阿里乌主义的从属论思想,阐释了基督的神性与父同等、同为永恒、同一本质这一为新约和旧约所共同肯定的观点。同时作者论述了基督教思想的中心内涵:宽恕、悔改等,以此阐明神的恩慈与怜悯。安波罗修著作的思想充满了拉丁传统的实践理性精神,这些无论是对于把握希腊哲学在拉丁思想传统的传播还是基督教思想本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怀疑者多马 是耶稣门徒中众所周知的一位,他为了确定耶稣是否真的复活而要求将手指伸入耶稣的伤口。然而,《约翰福音》记载的这个故事有诸多不确定之处, 怀疑者多马 也成为*令人困惑的圣经人物,现代人对他的理解除了这个含混不清的故事少之又少。 格伦 莫斯特的《怀疑者多马》一书则明确地希望读者认识到,关于这一圣经人物故事的变形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期,而我们可以从这些奇奇怪怪的扭结和转变中对这一人物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社会、历史获得更多的理解。 著名文学批评家弗兰克 克默德在《伦敦书评》中评价此书 博学 迷人 ,尤其指出作者对卡拉瓦乔的分析 精妙绝伦,充满智慧,犀利深刻 。作者将 怀疑者多马 这一文学符号放置在绘画传统中加以考量,向读者充分揭示了其研究的魅力,通过阅读它们,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一个圣经
永恒的宇宙创造者爱你,用一种狂热、全能、无条件的爱。这不可思议,却千真万确。有人热切回应这种爱,也有人不痛不痒。 《狂热的爱》全面挑战当今物质主义的潮流,强调为他人而活,为社群而活,为信仰而活。作者亲身实践自己所宣讲的,努力把自身需要降到,积极过一个奉献的人生。
《历史与性别:儒家经典与 圣经 的历史与性别视域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与性别的视域对先秦的儒家经典与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作一番探讨,其所关注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与《圣经》中关于“性别意识”即对性别的观念及看法的探讨。在当今这种全球化、各种文明正处在交汇融合和相互借鉴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从历史与性别视域来考察为悠久的两大文明传统、即中华文明与希伯来——犹太文明以及基督教文明系统的经典中相关的早言说,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境遇中的性别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同时儒家经典和《圣经》依然可以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得到两性之间“体面和有尊严的相处之道”的启示和智慧。这种从“历史与性别”的视域出发的比较研究或许对学界的思想史与宗教史的研究能提供某些帮助和参考,对普通读者来说也同样具
《耶稣也说禅》是梁兆康的经典之作,融合了西方基督教和东方禅宗两大精神体系的精髓,在两者的互相参照之下,发现人类精神的一体性,带领人们摆脱精神的困顿,敞开内心拥抱当下的生活。美国许多大学亚邀请梁兆康前去演讲;许多哲学、东方宗教、神学研究科系及教会指定他的这本书为必要参考书。德国天主教协会及禅学会也曾邀请他至欧洲演讲,由此可见本书的广泛影响。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最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本书是他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两部著作之一,供广大爱好者阅读参考。 在这部书里,你可以看到奥古斯丁与古典思想之间的连续和断裂。但重要的不仅是他与古典的关系,而且是它与后来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现代思想中一些核心理念之间的关系。
《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立足于员工的实际工作,结合翔实的案例,详细论述了“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的主题,以此来引导读者把工作纳入到个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带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你就可以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把完美执行当作工作赋予的使命,因为你知道,对待工作的追求,正是你对事业的追求态度。小事情的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事情的掌控,工作的顺利完成则有利于对事业发展的把握。尝试将眼界放宽一点,放远一点,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到时候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成功,还有内心的强大与满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它一直为人们所向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常提到“大同”,孙中山就想望“成一个大同之治”。至于系统论述,并以之名书的则是康有为。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出“无邦国,先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引起人们的注视,但他的大同思想孕育较早,而《大同书》的撰述却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康有为政治生涯的递变,他的大同思想前后也有显著差异。因此,正确评价《大同书》,弄清其酝酿、写作、出版的过程,无疑是必要的。
《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基督教与中西文化的融合》系马敏教授多年从事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论文合集。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基督教和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影响与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马敏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投身这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基督教与中西文化的融合》选取十余篇马敏教授关于基督教和教会大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可以看作是作者一个时期学术成果的结晶,对其他相关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