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由世界伊斯兰教和中国伊斯兰教两大部分条目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基本信仰、经训典籍、教义学说及社会思潮、教法制度和礼仪、派别与社团组织、中外人物、历史事项、圣地寺院和古迹、各国伊斯兰教及传播地区、文化教育、主要穆斯林民族、常用术语等部分。在伊斯兰文化方面,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哲学、伦理、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文字、书法及各门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全书以思想、文化史为主线,贯穿于各类条目中。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本书是尼采注疏集之一,是一部关于尼采哲学思想的研究性专著,全书分十五章详细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唯物主义、历史主义、生命哲学、达尔文主义、人性等,适合哲学思想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西方思想经典即便都译成了汉语,不等于汉语学界有了解读能力。西学典籍的汉译史虽然仅仅百年,积累已经不菲,学界的读解似乎仍然在吃夹生饭——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翻译西方学界诠释西学经典的论著,充分利用西方等界整理旧故的稳妥成就,於庚续清末以来界理解西方思想传统的未竟之业意义重大。译界并非不热心翻译西方学界的研究论著,甚至不乏庞大译丛之举。显而易见的,这类翻译的选题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评传阶段,未能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迈进。设计这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在以西方思想大传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成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贺满,使用权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学的历史进程,在学术上主要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达摩禅学是中国禅的先驱,中国禅的正式出现是道生禅学,慧能禅学标志着中国禅的真正形成,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和践履规范的是圭峰禅学和百丈禅学,此后中国禅只是在如何体悟(方法)上兜圈子,在世界观上开辟不出多大的新意境,只是向儒、释、道三教融会的方向发展。到了近代,其主体人间禅学,是三教融会的归宿,也为中国禅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开辟出方向。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禅之根源:梵华禅源汇合;中国禅之习禅期:禅行多元;梵华禅之中间环节-理行皆入:楞伽禅学;中国禅之正式出现-佛性顿悟说:道生禅学;中国禅之形成-明心见性说:慧能禅学;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和中国禅之完善:神会禅学;中国禅学完整的义理体系和践履规范之确立:圭峰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造像量度經》的標點本,本經是說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經典,原屬藏傳佛教系統,自清代漢譯後,對漢化佛教的造像規格產生相當的影響;二是南宋《重編諸天傳》的標點本,《重编諸天傳》主要論述天台宗伽藍安置的“二十諸天”之由來和事缘,並依《金光明懺法》等經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說》,介紹了漢傳佛寺的佈局和結構,以及佛教諸神的淵源流變;四是《密教印圖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內涵,可收按圖索驥之效。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启蒙理性,都对权力意志构成了压抑,使得身体呈现出病态的症状。 尼采试图颠倒这个压抑,他为此特别突出了生成、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正是这些品质,才构成了强健身体的基本素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就是对形而上学造就的病态身体进行否定,对强健的身体及其诸种特性进行肯定。
本书是一部大型工具书,内容包括西方哲学史、西方现代哲学和东方哲学;范围之广,条目之全,与我国同类辞书相较,都可算它的独特之处。把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编为一册,便於我们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作综合的鸟瞰,使我们能全面地、动态地考察东西方各种思想派别的特点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和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个附录:《外国哲学中文译作、着作书目提要》《外国哲学期刊一览》和《国际哲学组织与机构》,这些都是国内图书中所从来没有的,为读者和外国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中运用海德格尔的学说分析庄子的无心之言,对于学术界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研究道家将是一个理论突破;本课题研究从庄子的寓言、故事、对话对海氏说不可说之神秘加以阐释,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海氏的思想。
印顺(1906—2005),当代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佛学院。 这本《永光集》是“印顺佛学著作系列”之一。 《永光集》分为《大智度论》之翻译;《大智度论》之作者等数章内容。
一 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这项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因为:奎因是当代的分析哲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对60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与分析哲学的实用主义化有重大影响,在西方哲学界与罗素、 卡尔纳普等人齐名。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认为,奎因哲学以自然主义哲学观为基点,以一阶逻辑为背景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学习或指称的心理发生学为研究主题,力图按照奎因哲学的内在逻辑把它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加以考察。取材丰富,分析细致 ,评述中肯,是我国哲学界部相当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奎 因哲学的专著。
本书借鉴当代语言哲学和阐释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游”、“美”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作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庄子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研究,试图藉此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阐释。 绪论部分对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对《庄子》书文本材料运用方面的考虑作了一些说明。章对庄子哲学的产生背景作了考察,试图说明庄子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其他各家学说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通过对“道”字的语源学和语义学的分析,对庄子之“道论”的本质含义作了新的探究。第三章对《庄子》书中“真”这个概念作了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庄子的语言观,特别是他的语言怀疑论。第五章分析了“道不可言”与“道”就是“言”的悖论以及《庄子》文章中
中国作为古老文明的大国,赋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这方面的思想资源过去我们开掘得很不够。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思想障碍”,不能不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往往局限于辩证法、哲学的名称、词语而遮蔽了它的特有内容和实质,对《周易》的认识状况就说明了这点。 《 新编详解》这部著作,文不足十万,学术含量却有千斤重。人们不久会发现,这部书在易学研究史上将有似一块里程碑。昔日王引之用“精锐凿破混沌”、阮元用“石破天惊”评价焦循“易学三书”,用以衡量先生此书,倒很贴切实在。 书中对前人未曾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给以精锐突破,真正是“凿破混沌”、“石破天惊”。具体而言,先生此书做了三件事,均可谓。 ,整理《系辞传》,恢复《系辞传》原貌。《系辞传》义蕴深奥,文字芜杂,古
《爱情论》是出自一个“恋爱过”的人之手,它开始写于1819年,基本上完成于1820年春,1822年出版。这时的司汤达将近四十岁,他已经饱经人世沧桑,有过不少逢场作戏的男女关系,也经历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几次恋爱失败与痛苦,特别是他对美蒂尔德的单恋、苦恋,更直接引发了《爱情论》一书的写作。 这是一部很有份量的心理学巨著,专门就爱情这种人类特定的感情写出如此规模巨大的论著,对这种心理作出那么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此具有广博而精深的研究。这样的一部著作,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心理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