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伊斯兰 中间主义 思潮是伊斯兰世界日渐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文化思潮,该思潮的勃兴与发展,反映了伊斯兰世界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试图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重建富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积*努力?br/ 丁俊*的《伊斯兰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研究》在追溯和考察有关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和阐释了伊斯兰 中间主义 思潮的一系列思想主张,简要介绍了该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重要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评析了该思潮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伊斯兰世界政治改革、社会变革、宗教维新以及文化创新与文明重构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并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就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中正和谐之道作了相应的比照分析,认为蕴含于东方文明中的中正、中和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
古希腊智慧散布在浩若烟海的典籍中,十年来收集到两千多条,现整理出自认为重要的百余条。这些条目从形式上看,要么是单句,要么是对话,要么是段落;从内容上看,它们分别是反映某一哲理的格言、妙对和故事。 古希腊智慧博大精深,为了尽量做到雅俗共赏,编者做了两种流释:一是文字的,一是图画的,文字注释既没有采用“我注六经”,也没有采用“六经注我”,而是“经中有我,我中有经”。目的在于使原文与注释相互补充,相映成辉。 什么样的文字,搭配什么的画面,是十分重要的。而文字与画面完美的结合,应该相辅相成。因此,尔乔采用了独幅漫画,即在每一段原文与注释下面配一幅插图。 为了使画面既带一种古风的韵致而不失轻松活泼,尔乔多少借鉴了古希腊瓶画中先贤的造型,并在画面上加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外文”——拉丁
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地论证“颠倒”问题的四个侧面,即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思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宗教批判,并具体地展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四个方面的“颠倒”:一是从国家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关系论证马克思的“颠倒”;二是从与精神的关系论证马克思的“颠倒”;三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论证马克思的“颠倒”;四是从宗教批判的视角论证马克思的“颠倒”。作者对这“四个侧面”的选择,是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而审慎作出的;作者对这“四个侧面”的论证,是以“基本理念概念化”而构成的。本书正是通过这种“选择”和“论证”而显示其为一部真正的学术专著。最后,作者以“质疑与反驳”的方式“与海德格尔、阿尔都塞一起思考”所谓的“颠倒”是不是“粗暴的”和是不是一种“比喻”,从而以强烈的时代感深化了对马克思与
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八卦以通万物之情:更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部《周易》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 因此,《周易》一直被誉为《群经之首》。《周易》是一部真正实用且举世罕有的处世经典。它涉及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并提供了备受古人信服的应对办法。可以断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了解《周易》,欲图建功立业,应对变化莫测的世事人生、掌握机会和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 诺贝克物理学奖获得者、丹麦人内尔斯?玻尔,因其对世界物理学的杰出贡献,被他的国家授予爵士徽章时,他选择了《周易》中阴阳太极图案作为整个徽章的标志。另一个欧洲人,微积分原理的创立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对太极八卦也表示过高度的惊叹:“易图是流传于宇宙间所有科学的最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由于本源在海德格尔那里是境域生成性的,所以人们思考本源的方式也必须是境域生成性的。“诗性突围”说的就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对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中来进行说明。传统形而上学是用理性逻辑的方法来通达“本源”(即本体)的。他们认为的本体是固定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不具有境域生成性。而海德格尔则改变了表象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思要从境域之音中获得音信,思是对境域之音的回应。而最本源的境域是天地入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我们所的境域不是一块由边界而来的区域,而是一种无边界的边界,它是我们所到的边界的本源,是一种不可被表象
《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斯兰
以朱熹为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昭垂绵延,影响世道人心至深至久,其流风馀绪至近代尚未绝响。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具体表现为理学核心价值的转换与解构。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儒学(理学)核心价值的转化与结过程(结包含有转换、颠倒、颠覆的涵义),注意吸收其理论思维教训,并由此观察中国文化的发展动向,对於中华文化全新价值体系的创建,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理论体系标志理学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理学最主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具有内有内在统一性,属于形而上层次,是居于主导、积极、正确、下面意义的价值;人
......
《论衡校读笺识》是马宗霍(一八九七—一九七六)先生一部未刊的遣稿。此书始撰於上世纪三十年代,完成於一九五九年,是继黄晖、刘盼遂二书之後一部研读《论衡》的力作。此稿由马宗霍先生的哲嗣马志谦先生抄稿标点,并补人少量校记和注释。书後附天岸撰《马宗霍传略》,也由马志谦先生提供。文中介绍马宗霍先生的学术经历与撰著情况甚详,可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