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流畅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穆斯林的文学艺术成果,内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等艺术珍品,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的文艺思想、创伤风格与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较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融入中国的过程,对自身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生动地再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在当代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伊斯兰法应置于何种地位?当代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和人权活动家阿布杜拉?艾赫迈德?安那伊姆认为,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实施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所强调的自愿接受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则相抵牾。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应该避免宗教权*的滥用,国家的政策或立法必须基于公民理性,以使这种政策或立法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所有公民都是可能的。通过对伊斯兰教历史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具体分析,安那伊姆指出,比起宣称通过所谓的 伊斯兰国家 来实施伊斯兰法的理论,人权和公民权的观念更契合于伊斯兰教的原则。作者基于对不同社会当中宗教和世俗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探究和设想了发挥伊斯兰法的一种积极和可持续作用的路径。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 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
《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 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
本书是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中的《主体性哲学》分册。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体与主体性、主体性的矛盾内涵、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群体主体性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学习。
伊斯兰教正统思想经典书籍是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全面理解和深入宣讲《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的基础。为不断夯实解经工作基础,推动经学思想建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宗教文化出版社合作,将我国阿訇、毛拉传统上通用的阿拉伯文版《哲拉莱尼古兰经注》、《密什卡特圣训经》、《伟嘎耶教法经解》,以及《塔哈维教典诠释》、《伊赫提亚尔教法经解》(上下册)共五本典籍编印出版。日前,《塔哈维教典诠释》、《伊赫提亚尔教法经解》(上下册)已经正式出版,首批各印制了12000册,由中国伊协赠送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斯兰教界人士使用,现正陆续送达他们手中。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论述苏非主义的通俗读物。简要介绍了苏非主义的起源、历史沿革、发展趋、基本教义、教理主张、教团组织形式、内功修方式、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一书问世已有六年,赛莱菲耶也经历了惊人的巨变。在2009年以前,非政治的赛莱菲耶居于主导地位。201 1年“阿拉伯之春”以来,赛莱菲耶变得更具政治色彩。埃及和也门创建了赛莱菲耶政党,与其他政党一样,它们制定计划、参与竞选,彻底改变了赛莱菲耶的性质。独立于乌里玛的新一代领导人更务实,给追随者以美好的许诺。而过去几十年中,乌里玛几乎完全控制着赛莱菲耶。于是,赛莱菲耶的发展越来越两极化,那些认为赛莱菲耶应当参与政治的追随者们,与那些坚持把正本清源、净化宗教视作赛莱菲耶本质特性的反对者们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一些乌里玛甚至谴责新“政治家”,号召追随者们远离政治。这种非政治的倾向得到沙特当局以及沙特发起的反对“政治伊斯兰”尤其反对穆斯林兄弟会运动的支持。同样,
本书借助作者的语言优势,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证和比较研究,通过语言这个文化的核心要素,展开了对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对凝结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描写、分析和阐释。 本书兼顾宏观与微观:先阐述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从宏观上分析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同时还深入研究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结构与意义、演变和使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书使学习、使用和研究阿拉伯语的人们能够跳出传统观念中的语言界限,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重新认识阿拉伯语,更好地驾驭阿拉伯语,使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
海默编著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伊斯兰(彩图版) 》 以伊斯兰救正统思想和历史事实为依据,力求客 观、公正地介绍伊斯兰教。既简明扼要,又系统垒面 ,涉及 到伊斯兰教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原则主张、现实 状况和 常见困惑等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共同关心的诸多问题。
本书是伊斯兰教传统中有关人权课题的专著。在导论中,作者展示了伊斯兰教与人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他独具特色的阐释下,伊斯兰教历经十几个世纪的意义清晰地呈现于文脉、语境之中。在其他章节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原始资料,针对伊斯兰教传统中所涉及的人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分析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对于非穆斯林的义务和责任等,并由此提出了对于两性和少数民族在政治方面的忧虑。同时,作者还论述了伊斯兰法律,以及虔诚穆斯林居住在民族主义政治国家的紧张状态。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牛街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北京规模*、历史久的清真寺。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扩建,明正统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该寺格局采用中国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由礼拜殿、望月楼、宜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现中外穆斯林经常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和参观访问。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图录介绍了牛街礼拜寺的历史沿革、建筑艺术、寺藏文物、宗教习俗、文化交流等。
杨晓春等的《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正文依照研究的开展过程,分为三章,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调查与辨析”,第二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总体状况与基本特点”,第三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与明末清初中国回族一伊斯兰教史研究”。章下之节,大抵是专题研究。具体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学界讨论较少或者我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有比较多的讨论而一般较少异说的问题便略去了。比如汉文著译家生平的叙述,于张中、王岱舆二人讲得很少,而于马忠信、马明龙二人则讲得详细些。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诸如基本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寺院经堂教育、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和生活定制、苏非门宦、清真寺建制、近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以及现阶段的新面貌等等,都有所涉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归纳和认识回族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作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述。 回族伊斯兰教制度也自然不会例外。通过本书可以看出,回族伊斯兰教总体发展趋势,总是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力求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本书后半部分,集中论述各教派门的源流、形成、传播、宗教主张、功修礼仪及其演变等等。本书后一部分“当代回族伊斯兰教”,但是对80年代以来回族伊斯兰教现状的概述。
美国传教士克劳德·毕敬士先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各地拍摄或收集了近千张照片。这些照片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中国伊斯兰教的,涉及的地域包括中国西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的穆斯林聚居点,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清真寺情况和教职人员,伊斯兰教经济和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礼仪,以及宗教出版刊物、宗教招贴画、风土人情和民俗等方面。 本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是如何理解照片集所反映的上海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社团的历史图像和真实记录,辨别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照片反映的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上海伊斯兰教社会、教育文化、组织、活动和人物以及中国社会中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等重要专题,后通过对比和参照来再现上海伊斯兰教蕴含的文化综合主义特征,比如汉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影响、宗教建筑形式的风格糅合、宗教
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在一定的国际与国内历史条件和背景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国家与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教程,适合从事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学习。
丁宏和敏俊卿编著的《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现代化进程》是在宗教与现代化关系问题这个研究框架内,将伊斯兰教与其在中国的信仰群体放在现代化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一是缘于其现实意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研究中感受到,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虽然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十几亿信仰者,在中国也有2000多万穆斯林,但人们在研究、解读这种宗教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其信仰层面特别是 政治色彩 ,而对其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