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流畅的语言简要地介绍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穆斯林的文学艺术成果,内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等艺术珍品,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的文艺思想、创伤风格与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本世纪8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斯兰教复兴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席卷了整个穆斯林世界,成为全人类瞩目的国际大事之一,引起政界、新闻界、学术界、宗教界广泛的关注。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语言,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起源、性质、变现形式、发展盛况及发展趋势。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较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融入中国的过程,对自身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生动地再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在当代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伊斯兰法应置于何种地位?当代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和人权活动家阿布杜拉?艾赫迈德?安那伊姆认为,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实施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所强调的自愿接受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则相抵牾。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应该避免宗教权*的滥用,国家的政策或立法必须基于公民理性,以使这种政策或立法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所有公民都是可能的。通过对伊斯兰教历史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印度、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的具体分析,安那伊姆指出,比起宣称通过所谓的 伊斯兰国家 来实施伊斯兰法的理论,人权和公民权的观念更契合于伊斯兰教的原则。作者基于对不同社会当中宗教和世俗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探究和设想了发挥伊斯兰法的一种积极和可持续作用的路径。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本书是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中的《主体性哲学》分册。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体与主体性、主体性的矛盾内涵、个人主体性的演化、群体主体性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学习。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穆斯林人口多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穆斯林人口居多数,伊斯兰教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泰国的马来人、菲律宾的摩洛人和新加坡的马来人作为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以上述六国为重点,系统分析了伊斯兰教与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现代化进程对伊斯兰教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伊斯兰教要调适和改革,使自己的教义、制度、法律适应现代化。但伊斯兰教并没有在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面前衰落,相反,它日益壮大,伊斯兰复兴运动就是伊斯兰教对现代化的积极回应。
本文对历史悠久、伊斯兰文化传统深厚的西安回坊和回坊之外的穆斯林社区进行了民族志研究,在记录、描述20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寺坊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城市化对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伊斯兰教育及其实践、清真女寺和女学、穆斯林迁移人口、经堂教育、宗教管理、清真饮食、教派观念、信仰认同,以及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认为在都市化进程中,西安伊斯兰教经历了剧烈的变迁,社区结构由古老的|“七寺十三坊”变为坊内十二寺和坊外十五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伊斯兰教历经的变革。认为在此阶段内,城市改造和拆迁影响到穆斯林传统的地理生活空间,大量流动穆斯林人口出现,经堂教育衰落,各种带有护教和救教性质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民间组织出现,寺坊结构和寺坊管理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在都
*总书记2004年10月21日在主持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有关民族问题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为做好民族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编
朱国明编*的《明清回族伊斯兰哲学范畴研究》 介绍了,哲学是爱智慧的学说。对哲学的研究能够帮 助人们了解*多的人类智慧,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 理解已有的哲学、感悟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有助 于启迪、催化我们本已有根的智慧。 中国伊斯兰哲学是一个**特色的哲学体系,概 念、范畴是支撑这个独特哲学系统的基本元素,是了 解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基本思维工具。 研究中国伊斯兰哲学范畴,可以为我们搭起一座 联系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桥梁,可以帮助读者了 解和认识伊斯兰文化 这个不同于中国文化语境下 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眼界,开拓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学术 视野、拓宽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本书是伊斯兰教传统中有关人权课题的专著。在导论中,作者展示了伊斯兰教与人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他独具特色的阐释下,伊斯兰教历经十几个世纪的意义清晰地呈现于文脉、语境之中。在其他章节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原始资料,针对伊斯兰教传统中所涉及的人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分析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以及穆斯林对于非穆斯林的义务和责任等,并由此提出了对于两性和少数民族在政治方面的忧虑。同时,作者还论述了伊斯兰法律,以及虔诚穆斯林居住在民族主义政治国家的紧张状态。
羽田正编著的《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的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作者的写作背景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和世界媒体上的反伊斯兰报道,作者注意到“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与其他世界有所区分、甚至与其他世界有着二元对立意味的概念,为此,他尽其所能地利用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历史资料,并参考了西文文献,去弄清楚“伊斯兰世界”概念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作者的结论是“伊斯兰世界”应该只是作为一个存在于穆斯林心中的世界,即理念上的穆斯林共同体来使用,应与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这一地理空间区别开来。人们不应该继续不加思考地滥用“伊斯兰世界”这一概念。《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出版后在日本国内获得了好评,许多新闻和杂志针对此书发表了书评,并获得了“亚洲太平洋奖特别奖”,2010年获得了伊朗的“Al-farabi国际奖”
其实,有时写日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比如,在飞机上,在飞往麦加的万米高空上,打开小桌板,铺开纸笔,作者的快乐洋洋洒洒得以抒发;又比如,在麦加禁寺二楼大殿的窗下,作者依窗而坐,阳光透过斑斓的玻璃照在作者的日记本上,耳边萦绕着优美的诵读声,身边散坐着美丽的各国穆斯林妇女,作者的笔刷刷行走,作者在回想,作者在描述……作者想,世间美的写作场景也不过如此;再比如,在阿勒法特的帐篷里,在等待汽车驶往穆兹代里法的空隙里,作者就着帐篷里那盏明亮的白炽灯,书写着,祈求着。 虽然,作者常常是坐着,将日记本放在膝头写字,字体歪歪扭扭,目不忍睹。但作者很珍视作者的那些歪斜的字迹,很珍视那个磨了边卷了页的软皮日记本。那些字迹连同那个本子,都对作者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意义。作者想作者可能会丢弃一切的
《清真释疑研究》编著者马占明。 《清真释疑研究》内容提要:《清真释疑》是回族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儒生们熟悉的语言为工具,以比较、描述和批判为主要方法,用问答形式解答了大约20个问题,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宗教功修、饮食习惯、衣着与仪表等。《(清真释疑)研究》对《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著述原因、论述方法以及版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对原文进行了分段、断句、标点和今译;对一些人名、地名、书名以及生词做了注释;对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补充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纠正了一些学术错误,次将《清真释疑》这部清代文献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共分为五编。编为导言,它概略地讨论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的概念、伊斯兰教的发展模式、伊斯兰世界、近现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相关后果论问题。 第二编,选择伊斯兰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家,分别是论述这些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传播,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伊斯兰复兴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教关系问题。本编的目的在于为其后各有关章节所拟讨论的问题做一铺垫。 第三编,论述冷战时期析地区冲突和战争。本编所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地区政治问题。 第四编,论述冷战时期的伊斯兰世界。本编讨论的问题仍属于地区政治问题。它讨论在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下,一些伊斯兰国家是如何既分别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是如何对美苏在伊斯兰世界的激烈争夺做出或强或弱的反应的。
本书借助作者的语言优势,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证和比较研究,通过语言这个文化的核心要素,展开了对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对凝结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描写、分析和阐释。 本书兼顾宏观与微观:先阐述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从宏观上分析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同时还深入研究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结构与意义、演变和使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书使学习、使用和研究阿拉伯语的人们能够跳出传统观念中的语言界限,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重新认识阿拉伯语,更好地驾驭阿拉伯语,使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
《历代伊斯兰教经典学术文库:光龛苏莱曼和艾卜斯春园(节译)爱的火焰》力图通过学人们的翻译和研究来回顾、检阅和丰富汉语伊斯兰研究的资源,促进汉语伊斯兰学术的反思和建设;尽可能翻译早期伊斯兰教原典及其经典解释;吸收海内外研究伊斯兰的汉语学人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反映他们的新的研究言路和立场;反省20世纪汉语伊斯兰研究的文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收集20世纪初的一些较有思想的学入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