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作者约翰 L 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 谁代表伊斯兰 的问题,恐怕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宗教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世界伊斯兰教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机构,因此各种不同的解释主体(教派、学派、思潮、运动、宗教领袖、学者个体等等)实际上都有权对伊斯兰教进行解释,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释取代他人的解释。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应当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藏传佛教神秘文化——密宗》对藏传佛教及其密教的历史渊源、各派代表人物和著作、教义和修持仪规的特色进行了概要而通俗的叙述,并对在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一些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作了生动的饶有趣味的介绍。
这本书集结了罗素的诸多理论,比如爱情、婚姻、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并且分析精到,独具匠心。内容给我们最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本书所以要论述孔子时代之前的宗庙建筑文化现象,目是为儒学诞生以后并深受其影响的这种建筑文化寻找一个历史的“根”,并由这“根”进而观察其“根”上的“茎”、“华”与“实”,亦即后代宗庙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人们看到,当儒学兴起、礼制大盛之时,宗庙建筑文化的发展也与之取了同步发展的态势。人们可以将原始儒学诞生之前的宗庙建筑文化现象,热看成哲学上由准儒学熏陶下的文化产物。因为,即使儒学术本身,也同样有一个缘起、酝酿、形成、发展、成熟直至消亡的历史过程。如果说,宗庙建筑文化的“根”,深扎在殷周之际甚至更早的文化土壤之中,那么儒学,虽是由于孔夫子所创立的,却不是由一个天才头脑,突然在一个早晨创立,它的“根”也在殷周之际甚至更悠远的历史文化中,它是以往炎黄文化的历史累积与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