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 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 半盘西化 的功利主义、消极的 公共意义 强制式启蒙 审美自治 体制内弱者 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而真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 种房 、维权争利 喧嚣 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 乡域政治 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 抵近现场 深度描写 的方式、以 比小说还精彩 的叙述来 复杂化理解 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 故事 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浙江村 ,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 浙江村 进行实地调查,深入 浙江村人 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 浙江村 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 浙江村 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 浙江村人 作为 外来人口 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 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 正规化 及 分割 攫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抑或是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回望晚清民国,我们发现了一个教育的传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个寒素之家,竟然诞生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人物 梁启超;梁启超又进一步发扬家风,培养出了一大批梁家子弟,子女九人均龙跃凤鸣。 其中zui著名的是三个院士,1948年中国首次设立院士制度时,梁家的两个儿子思成、思永同时当选,思礼则于1987年、199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甚至他的弟弟梁启勋、梁启雄和侄子梁廷灿在其引导和指点下也成为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新会梁氏满门俊秀,星光灿烂。 梁启超时代的教育环境同今天极其相似,学校教育偏重知识,传统教育的根本德育被忽视。梁启超在呼吁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同时,倾注大量心血在家庭教育上,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其家庭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德育、智育、情感教
社会当然是可见的,我们每天见到的人与组织,都有着很强的实在感。但社会尚有一大块不可见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们是人在与情境遭遇、与他人互动中创造出来的身份、分层、命名、戏法等,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它们并非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有时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运作机制,有时是超越日常的超验体验。如此种种,在物理上都不可见。 《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 不可见社会 这一核心议题,从社会实在、社会结构、社会游戏、社会主体、社会建构、社会互动等方面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作者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自由游走于社会学、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脑科学之间,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韦伯、涂尔干、布尔迪厄等社会学家以及顶尖神经科学家的经典观点信手拈来,论述有理有据、层层推进,另结合人们
《基层治理现代化案例100》一书,内容从党建引领、权力监督、矛盾调处、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直通民意、数字治理、移风易俗、共建共享、乡村振兴、现代农民等十一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探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可行、值得推广的做法。内容丰富地涵盖了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其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都比较强,是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参考的好资料。
《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打破生硬的说教形式,通过四十余位考入清华北大的四中应届毕业生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回眸,介绍自己高中学习生涯中的制胜法宝、点金之术,展现真实的学习习惯和细节,给出广大学子可以借鉴的学习共性和经验之谈。除了学生学习宝典的倾囊相授,本书还包括 家长心语 板块、 班主任寄语 板块,清北学子家长、老师亲述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也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萌发内在成功的种子。
本书是美国 1500 多所高等院校选用的写作教材。一经出版,便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推崇,多次再版。作者之一杰拉尔德 格拉夫曾担任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出版过多部对教师影响巨大的书籍。 作者探究了写作中说服性论证的基本步骤与技法,将其总结为易懂实用的48类263个模板,阐明了论文写作的关键思路,适用于各个学科的写作入门。作者主张写作者应该首先倾听他人的观点,归纳和引述文献,然后灵活运用相应技法回应他人观点,据此提出自己 的主张,最后将 他们说 与 我说 加以恰当地整合,使整个文章连贯通畅。本书还讲授了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如何找到相关的资料、如何对初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并用案例阐释了文学评论写作、社会科学写作与自然科学写作的基本要领。 如果你是在上高中,本书将让你的写作具有清晰的逻辑
《哈耶克文选》收录了哈耶克写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论文和他在各地的演说,共计40篇,其中包括名篇《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知识的僭妄》《曼德维尔大夫》《建构主义的错误》等。这些文章写于哈耶克思想最活跃的一段时期,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从专业经济学家变为一个贯通多学科思想家的发展脉络。与他那些大部头的专著相比,其中不少文章更为通俗易懂,不失为一个了解哈耶克思想的方便途径。
30个临终故事,描述了每个人从容面对人生终点的可能;6件重要的事,描绘出英国知名姑息治疗专家献给每个家庭的必修课;40年行医经验倾囊相授,助你和家人安养zui后的时光。帮助临终者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安然度过人生zui后旅程;帮助照护者摆脱无助与疲惫,获得科学、温暖的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了解临终模式、找到合适的告别方式、选择讨论死亡的更佳时机、调整生命的预期,到留下给世界的赠礼、超越生命的局限等6大方面,用30个娓娓道来的感人故事,写出了一本让读者了解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正在陪伴人生临近终点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缓和医疗相关工作,如果你想扩宽自己人生的宽度,提升生命的质量,那这本书有助于你更多了解死亡、更深思考自我、更能无所畏惧,逆风翻盘,笑对人生。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吴毅著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精英的傲慢:对当代择优制的反思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 者 (美)迈克尔 桑德尔著 出版时间 20210801 I S B N 9787521731460 定价 79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精装 版 次 1 字 数 248 (千字) 页 数 309 读者范围 社会学、政治、哲思类读物读者;关注公共议题、社会公正的人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
本书基于作者10年间对国内526家读书会的深入调查,结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细致探讨了读书会运营管理的系列问题,系统介绍了读书会的用户定位、活动主题、组织形式、媒体宣传、资源管理、运营模式和可持续运行等方面的核心逻辑和实操方法。无论是家庭读书会、学校读书会,还是社区读书会、企业读书会等,面向的群体无论是什么年龄、文化层次,都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实用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心灵革命》重点探讨了 爱情 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本书从量化研究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与数据查核、统计分析的原理与技术三部分着手进行材料的组织,并将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相较于上一版的最大改动便是纳入了R语言的软件操作,以SPSS为主、以R为辅,始终强调实例分析,非常适合作为统计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的基础教程。
当下,社会科学的主流理论主要采用男性的、资产阶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人的视角来描述世界,本书作者瑞文 康奈尔称其为 北方理论 ,而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南半球)的经验的社会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本书重新整理并阐释了澳大利亚、非洲、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伊朗、二战后的拉丁美洲和20世纪70年代的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理论,试图以 南方理论 一词,唤起人们对知识领域中的边缘-中心关系的关注,囊括世界范围内更为多元的声音,打破欧美知识霸权,为社会科学理论开辟一条新的理解道路。
许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实际上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本书探索分析了这一发明过程的诸多案例,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 民族文化 的形成、19和20世纪英国皇家仪式的演进、殖民时期印度和非洲参与帝国仪式的起源,以及欧洲大陆试图发展人民自己的反传统的努力。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入研究仪式和符号,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复杂互动。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断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前进步伐,并日益走近全球治理的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我们正面临并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鉴于此,北京大学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 双一流 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学校发展方案,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区域国别研究正在称为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新亮点的时,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本书梳理了北京大学部分学者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研究与论述,聚焦学科建设、理论方法,人才培养、具体案例四个维度,为推动国内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提供一份思考与借鉴。
从意义控制与群体心理等角度出发,这本书着重探讨了身处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在该书出版十年后,世界与人都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特别做了数万字的增订,并致敬所有忧郁赤诚的灵魂。这是一本写给试图探索人生边界者的书。面对来自个人与群体、国家与社会的多重变化,作者分析了“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消极的“公共意义”“强制式启蒙”“审美自治”“体制内弱者”等诸多当下仍然备受争议的话题,也一直在追问作为个人,我们为建立一个平等、公正与宽容的社会能做哪些努力。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变幻莫测的关系以及人如何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生活中与自己和解与自洽,并在当下如何启蒙自我、超越逆境,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作者相信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