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
本书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以思维为基础,从申报者的角度出发,是一本帮助申报者更好地认识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性质、要求、流程、标准的指导用书。 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一种理念,澄清某些误解,更多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思路和标准,使得申报者能够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自我练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从而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大幅提高申报水平。
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版)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版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
《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增订版)》收录了钱学森关于哲学、科学、教育、思维、美学、音乐、建筑等等方面的诸多精彩文章,充分展现了一位科学巨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艺术休养,而且由于作者以系统论将多种学科融会贯通,因此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哲学、艺术和科学,从而得出独到而精辟的结论。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 客观现实 和 主观现实 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 。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 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 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 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吴毅著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故事,让人类彼此联结; 书籍,传播思想和神话; 互联网,带来无限知识; 算法,洞悉秘密,也加深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人工智能,又将如何? 《智人之上》讲述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以及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现在必须做出的紧迫选择。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 人类之所以喜欢召唤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心理,而在于人类在大规模合作时的一种特性。本书想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 人工智能会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人工智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行做决策、创造新想法的技术。这也是目前第一次,权力从人类转移到其他物种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 波斯曼的 媒介批评三部曲 ,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 软 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 科学 ,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 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