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 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对身处 历史三峡 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 中国,重新发现社会 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是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读本。 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 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属于译文纪实下的日本现场观察支线。 工作 究竟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抱着不安摸索着踏入 社会 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烦恼与困惑? 本书采访了八名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小一帆风顺,顺利拿到名校的入场券,一些人一度辍学又重返校园,也有人退学后一蹶不振。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塑造了不同性格与人生观,也让他们在走出校园之后做出了不同的职业选择。作者通过采访,结合自身的经历,用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了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在就业道路上的种种困惑、思考和选择。
你是不是厌男? 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 和 厌女 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由此带来的团结与女性情谊, 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 ,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 恐怖主义者 ,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在 消费社会理论 和 后现代性的命运 方面卓有建树。他的理论目前正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文化理论以及有关传媒、艺术和社会的话语(电影《骇客帝国》主题和基本背景就来自鲍德里亚的哲学思想)。 《消费社会》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对国际哲学、社会学以及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该主题的重要经典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艺学以及相关领域,该书亦是流行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鲍德里亚指出:与过去将消费看作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不同,在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 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乡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 乡村社会学 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人类不是天生的消费者,消费也并非始终占据着生活的中心。从自给自足时代到买买买时代,人类社会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制造消费者》是一部消费社会学入门读物,也是一部消费主义简史。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社会两百年的演进与变革,以及消费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占领世界每一寸角落的历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精准而克制的论述,揭开消费主义的迷雾 在崇尚 消费自由 个性解放 的现代社会,资本、广告与媒体彼此合谋,利用人的恐惧与渴望、认同与偏见,隐秘地掌控着我们的生活与思想;商品成了定义自我的核心工具,购物成了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消费的机器。
本书旨在指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掌握工作中必须的公文写作、调查研究、职业发展等基本能力和工作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实操中的常见问题,更好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和实现个人成长。第一部分: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介绍事业单位工作应把握的原则、基本任务,明确岗位职责,如何提高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开拓创新等基本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机关工作习惯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公文写作。介绍事业单位公文写作的特点与要求、常用公文的种类和写作规范、公文审核要领,以及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第三部分:调查研究。介绍事业单位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常见类型,如何组织调查研究及调研方法,调研报告类型、结构及如何做好调研工作总结。第四部分:职业发展。介绍事业单位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路径、不同
女性主义 成为一个英语词语大约是在19 世纪90 年代,但女性有意识地抵制性别歧视以及性压迫的抗争,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本书涵盖了自17 世纪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事迹,突出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于女性处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其间也伴随着杰出女性的个体故事,她们积极挑战并改变了旧有的传统和社会偏见。 不夸张地说,女性主义重塑了一个世界,它对于女性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对于男性同样如此。
社会建构的观念已席卷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有些人认为,社会建构论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创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却认为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极具威胁性。伴随着这类对重大理论创新的各种争议,社会建构论在组织变革、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社会研究和冲突解决等领域已有很多新的进展。本书通过对社会建构论核心观点进行简明易读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迅速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从大学生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任何希望对建构论思想和实践有所了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
什么是社会?它是如何运作的?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意味着什么?社会学的关注点在于:人们如何塑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塑造他们。简单地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现代社会如何构成以及如何运作的学科。 本书从工业化革命和启蒙运动,到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 一路追溯社会学的起源,向你介绍重要的思想家、社会运动和理论概念。当你运用 社会学的想象力 探索城市研究、权力和知识理论、民族、种族和性别身份以及其他更多领域,你将会培养出对身边社会世界的洞察力。
物竞天择,谋事在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正如*所说, 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就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中国能不能真正重回世界*,能不能长期保持世界*,主要在于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秦皇汉武,缔造中国,开疆拓土,二百多年,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扫灭六国,荡平匈奴,消灭封建制度,创立民族国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领先世界两千年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缔造新中国同样辉煌悲壮,高举*的旗帜,长征两万五千里,设伏平型关,攻上孟良崮,打下济南府;跨过鸭绿江,拿下汉城,守住上甘岭;三年半建成现代工业体系,1956年造出战斗机,1962年边境自卫反击,搞出 两弹一星 ,完成三线建设,修通成昆铁路,凿出红旗渠;把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0多岁提高到1976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有价值的奖赏。
《个体与国家》是斯宾塞对英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中国家兴起问题做出的回应。在书中,他基于19世纪英国政治和社会现实,深刻分析了英国政党政治中的新托利主义、英国社会中的贫困、政府对公民权利的管制、立法者的错误行径、人们对议会的迷信等问题,批判了当时英国政府的诸多行为和一些流行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罗马盛衰原因论》著者孟德斯鸠(1689-1755年)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本书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本中他次概略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按照孟德斯鸠的历史编纂学的观点,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是由它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和居民风俗的善恶决定的,孟德斯鸠和所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一样,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当时封建、反君主专制的斗争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书是许明龙先生的全新译本,对全书进行了大量修正,并增加了作者有关罗马的相关论述的新文章。相信在体例、选目及译稿质量上会比婉玲译本有较大提升。
本书以框架概要的表述方式,归纳法国组织决策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推论方式,将其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希望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组织社会学的一个学术领域得以深入开垦的重要方法,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社会与组织转型研究带来的重要启发。
赫伯特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早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发表之前就提出了社会进化的思想,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极力主张把生物中 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的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他拭思想对世界各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1902年严复即《群学肄言》的书名把他的代表作《社会学研究》译介到我国来。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每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他研究社会和政治学说的主要著作之一。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部著作 包含了自1850年以来已经有很大发展的一些思想和思想的萌芽 。因此研究斯宾塞的思想,此书不可不读。 《社会静力学(汉译名著本)》于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