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口原理》是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重要作品,是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首次出版于1798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方面提出了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第二方面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第三方面提出了通过被动性抑制人口和主动性抑制人口的方式来减少人口。《人口原理》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探讨,文字简洁优美,说理充分,有着英国散文的传统。
鱼总是最后一个看见水吗?我们可以如何感知身处的水域?忙碌于现实生活的同时,能否又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本人类学的小书,在经典民族志、当代社会常景、个人田野工作及生活经历之间,不断铺设着供人往返的小径。遥远的异域未必难以理解,习以为常的认知随时面临质疑。本书自然是关于人类学的,文化、婚姻、礼物、巫术、边界、象征、饮食、狂欢、洁净、人工智能,无一不是经久不衰的人类学议题;但它褪去了学科意味,鲜见概念、理论、学术史,转而以信手拈来的故事、时机恰当的提问、朴素真诚的建议,发出人类学的邀请,提供发现与感知生活的不同视角。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 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如在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 优胜劣汰 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 初期支气管肺炎 ,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 生命 ,而苗族文化要 灵魂 ,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 为什么日本新生儿在30年内减少了一半? ★ 日本少子化问题权威之作,日本各大媒体多次引用! ★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央大学教授山田昌弘畅销经典,日文版印行18次! 当今世界,随着许多国家的新生儿数量逐年越少,少子化问题备受关注。 日本是一个少子化问题特别突出的国家。自1975年以后,日本社会的生育率持续下降,直到跌破国际警戒线,至今都徘徊于很低的水平。过低的生育率,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日本深受困扰。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加剧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子这么难?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研究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变迁,在《少子社会》一书中深刻剖析了生育率下降背后的日本社会,重点展现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如何影响了日本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生育率。
马克 奥热这本书是对一种日常化的空间类型进行的人类学研究。 非地点 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非常理论化,但其内涵非常简单,指的就是交通工具和大型商场这些缺少社会联结的空间。马克 奥热的文字有着典型的法国思想家风格,在细致的理论拆解中点缀着随笔式的灵光与巧思,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全面把握 非地点 和 超现代性 这些宏大概念的含义,也能够在奥热的散文化叙述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生发更敏锐的感受。 非地点 这一概念与福柯著名的 异托邦 ,流行文化中的 赛博空间 等概念有共通之处, 超现代性 也与泛滥的后现代主义有着共同的根源。通过使用这些跨越哲学与人类学,融合理论与日常的概念,马克 奥热试图对我们的当下境遇做出精炼的阐述。 相关评论或推荐(名家、知名媒体、原版书的推荐等;从多种角度
《人类学是什么》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本书是一部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作品集成,分为书斋与理论篇、田野与实践篇,围绕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把疾病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作考察,研究不同时空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行为,及借用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方面探讨了不同的医学人类学视角、对民族医学的理解、公共卫生措施等,实践方面则有场所与求医行为的关联、对于乡村医疗的田野考察等。B
日本社会人类学教授栗本英世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非洲不同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围绕早期非洲被欧洲国家殖民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深描其中的动机、原因和过程,分析 未开社会 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的类型与性质,论证了战争与和平是不同空间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一种人类行为。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代表作《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本书以 如何提高组织人力资源效能 为着眼点,以情景对话的方式,讲述定岗、定编和定员的实战技巧。提出大岗位、元岗位、冰箱理论等创新理念,对于企事业单位如何合理地规划人员配置,如何让现有的人员发挥更大的效能,如何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激发中层干部和员工的活力等,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是人力资源实战派专家,为众多知名企事业单位提供绩效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本书适合各级中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艺术人类学》是易中天关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材料来研究艺术本质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即上编 发生机制 和下编 原始形态 ,上编又分走出自然界、人的确证、图腾原则、原始冲动、实践思维、理性精神、神话模式等八章,下编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九章。 该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切艺术现象而仅限于原始艺术(史前的和现代原始部落的),因此涉及的艺术原理,也仅限于与之有关的部分,与一般艺术原理著作有所相同,而对于与原始艺术有关的文化人类学原理,则颇为关注。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美学和文艺学著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来袭,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ChatGPT无所不知,Midjourney绘图惊艳众人,Sora视频创作无缝衔接 生成式AI将带来怎样的变革?你准备好迎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了吗? 在《生成式AI 的革命》中,你将看到: 生成式AI到底是什么? 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你从零基础快速了解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 生成式AI是会带来就业危机? 哪些工作会因人工智能而消失,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充满变化的时代? 生成式AI的能力有多强? 实例展示它如何简化创作,让你理性认识生成式AI的潜力和局限。 如何与生成式AI共存? 探讨生成式AI带来的伦理和法律挑战,引导你思考人与机器的新关系。 这是一本面向所有人的 生成式 AI 通识读物 。本书让你不再局限于 怎么用AI ,而是带你思考如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时代下生存和成长。无论你是否拥
《生命使用手册》是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迪杰 法桑教授在法兰克福关于生命伦理的系列演讲集。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迪杰 法桑教授论述了人类生命价值的问题,对生命伦理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本书通过在三大洲进行的研究,并与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福柯进行批判性对话,以敏锐的哲学洞察力、生动的人类学细节为基础,以物质和经验、生命和生活的双重表现形式来思考生命,揭示了我们对待人的生命所涉及的道德过程,从而调和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 通过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处境、死亡率和死亡赔偿金的差异,以及系谱学和民族志调查,生命de 道德经济学揭示了当代社会对待人类的方式 潜藏着深刻的不平等 蕴含着令人不安的张力。将这部关于生命的人类学作品的各个部分拼在一起,就像乔治 佩雷克的拼图游戏一般,一幅图像便会
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国的家禽数量从1300万增至130亿,几乎增长了1000倍。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少,遗传基因愈发一致的家畜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大流行病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本书聚焦于非典和禽流疫情之后,东亚地区针对跨物种传染病所做的防范研究。法国哲学史学家、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 凯克基于在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的长期田野,观察并追访了微生物学家、兽医和鸟类学家们的工作,从中总结出和公共卫生措施并行的防疫策略,提醒人们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病原体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关联、不同学科关于动物传染病的理解和意见有何不同等等。他尤其讨论了专家们如何转换视角,从鸟类甚至病毒的眼光来解读世界、帮助防疫。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 这是按需工人*可怕的噩梦。 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 她说, 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 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难民革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2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跟踪采访报道各式各样离开故土的人们,报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希望、遭遇、救助和不确定感,他们的想法,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计划。这些难民逃离的国家往往陷于战争、黑帮暴力、经济衰退和气候灾难,他们每个人逃难的原因和遭遇各不相同。《难民革命》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说明:如果难民这一现象将长期地持续下去,世界对此就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它将改变很多人的人生,同时引领人们反思现有的秩序,人们应当能有一些革新的想法来适应这种改变。 与人们固有印象中的难民不同,书中记录的难民对未来既有恐惧,也有渴望,他们不仅需要帮助,也是具有改变世界的强大潜力。
本书由意大利 经济史学家卡洛·奇波拉撰写的两篇幽默短文组成。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以轻松的笔触,严肃地探讨了人类社会中有关愚蠢之人的5条基本定律。奇波拉指出:人类生存的 威胁,是愚蠢。愚蠢之人始终如一地给别人添乱,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其结果只会拉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社会要想不被蠢材拖垮,唯有依靠其他成员的加倍努力。 《胡椒、葡萄酒(和羊毛):中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前进的动力进行了另类解读,描绘出一幅不一样的历史前进画面:罗马帝国亡于铅中毒,古代北欧人南下劫掠是因为害怕面对悍妻,隐士彼得鼓吹 是为了获得东方的胡椒,给饮食加点味道……历史有许多的可能性,小小的一粒胡椒,也可能引发波涛汹涌的历史洪流。 全书短小精悍,诙谐幽默,论证严密又通俗易
本书是逆转人类学的代表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是法国传教士、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埃米尔 佩蒂托(1838 1916)。他属于西方早一批人类学家,在加拿大的北极圈附近生活了近二十年,发表过大量关于原住民语言和习俗的研究作品。然而,在研究原住民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的语言和萨满仪式的影响下,他患上受迫害躁狂症,并终导致精神分裂。 本书作者深入研究了佩蒂托留下的数千页信件和回忆录,重构出这位传教士和早期人类学家的悲惨故事。他将我们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旅程,了解在教会政策压制和19世纪社会科学兴起的背景下,一个迷恋原住民的思想的不合逻辑,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现了早期人类学知识的拓展伴随着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