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本书分为四章, 立足人类学视野和方法, 从酿造、演变及诗文、礼仪等方面对古今中国的饮酒文化做了较全面阐述 ; 既揭示“食色性也”的生物本能, 又解码“对酒当歌”的文化意蕴。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原来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比较少,企业无须特别考虑他们的需求。现在整个社会的年龄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需要顺应商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把这部分用户的需求考虑进去。用户年龄层的变化,意味着企业服务对象本身需求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用户全龄化的新需求迸发的背景下,整个商业社会应该把视野扩大。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分别为“转变认知”“看见可能”“建立连接”“立新破旧”,作者依照企业推进新业务的四个阶梯一步步引导企业读者,感知用户的变化,描摹用户的特质,找寻连接的维度,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迭代。第五个部分“他山之石”,作者精选了近年来的一些商业创新案例,并做了拆解和分析。本书站在“从用户出发”的角度,梳理了目前老龄、全龄人群用户的需求,旨在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和优势与银发经济
。。。
赵勇著王学勤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人口社会学考察/社科文库》首先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状况进行了测量,其次从父母的人口特征、家庭的人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再次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及人口学影响因素, 对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
本书根据研究的内容、领域和研究特点可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以闽客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典的语言本体研究;第二部分是关注人类学研究取向的语言研究,主要从语言、认知的视角对族群、文化等问题进行新的解读;第三部分为跨学科的语言演化研究,主要以演化生物学中新发展出来的演化理论与定量方法研究语言的演化模式、谱系和发生学关系等问题。本书体现了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的转向历史,更凸显了当前在跨学科视野下进行语言研究的新趋势。
本书在系统地回顾人口流动相关政策、总结农业转移人口的总体特征基础上,首先,基于现有的微观调查数据从住房、非农雇用及社会保险参与率、老年人养老保险参与率、职业和工资差距等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农业转移人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基于生活满意度和工资收入的视角,从主客观层面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福利效应进行定量评估;,在分析市民化的内在逻辑以及体制保障基础上,提出市民化政策改革的路径选择。
张蕾、单小波编著的《人口学理论与方法》是在浙江理工大学开展了十多年的《人口学》教学基础上不断积累形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人口学是一门很好重要的课程,它是其他很多专业知识开展的基础,当我们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