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对语文教师来说,似乎高深莫测,然而潜心研究自能感受其对我们日常教学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将语文教师不可不知的音韵学常识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出来,并与平常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了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服务的目的。
本书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回到原点做教育》作者赵海吉为教育工作者,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教学实践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内容包括六辑,辑为回到教育原点的反思;第二辑以经营视角看学校管理;第三辑为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几条管理法则;第四辑讲今天应当怎样做教师;第五辑阐述在课堂中享受人生;第六辑为学生管理。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是一部图书馆从业者和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对图书馆行业有兴趣的任何人都值得收藏和阅读的著作。《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逻辑脉络清晰,评论切中肯綮,语言流畅精准,把图书馆学发展史和图书馆行业发展史线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枯燥的专业图书中少有的可以让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理论著作。
本书对《西厢记》诞生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的概括总结,主要围绕《西厢记》的作者、体制、版本、影响、续书、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述、缜密的考证和辨析,开拓了《西厢记》研究的新领域。张先生还在本书“附论”中,以翔实周密的考释,论证了所谓《郑崔合柑墓志铭》是后人以低毁《西厢记》的伪作,《点鬼簿》与《录鬼薄》实为一书等间题,解决了《西厢记》研究中一些未解之题。本书既有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推动了《西厢记》研究向纵深发展。
《战典3: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描了述土地革命战争历史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征战过程,记述了鄂豫边苏区反“会剿”、花园战斗、鄂豫皖苏区次反“围剿”、双桥镇战斗、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蕲黄广地区作战、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大捷、潢光战役、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宣达战役、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陕南战役、嘉陵江战役、包座战斗、绥崇丹懋战役、天芦名雅邛大战役、一条山战斗、古浪战斗、高台战斗、倪家营子战斗等二十二场战斗。
本书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践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传播中国精神,通过讲述通俗易懂的成语典故,结构其蕴含的哲学内涵,探究成语文化与“六个必须坚持”的契合点,帮助读者在体悟经典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伟力和奋斗智慧。
本书以挖掘、梳理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为主体,研究阐发与此相联的历史文化精髓,力图讲清楚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落脚于总结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的当代经验,以期展望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