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由恩斯特 卡西尔*,顾名思义,《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 人的问题 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 ,不如说是 符号的动物 ,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第三章则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 信号 (signs)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 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 符号 (symbols)。
当你是孩子时,你偎依在母亲怀里;当你恋爱时,你会搂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见时,你们会握握手;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 人类有寻求亲密行为的本能,当都市生活抑制亲密行为时,就会产生各种代替行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寻找成人安抚奶嘴 香烟;用舒服柔软的布料做床褥来代替儿时被母亲怀抱的感觉;惊恐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给自己安慰 莫利斯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追寻人类从子宫到墓园的亲密行为模式,追溯亲密行为的根源。他说: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几个月是亲密关系的种子被种下的时候。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把人类囚禁在现代都市这个 人类动物园 里。超级部落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噪音、空气污染、缺少运动、空间拘束、过度拥挤、高度刺激以及孤单和无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暴力、战争、自杀、恋物癖,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出路? 未来的世界越越来越拥挤,原始部落的猎人,乔装打扮成文明开化的超级部落公民,正在苦苦挣扎,试图使自己古老的遗传特征与超常的新环境协调一致。对超级部落人而言,展望未来颇有有趣;但等到我们的孩子成年承担把握时局的责任时,人类面临的问题无疑将是生死攸关的严峻问题了。
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 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 词典 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普及人文社科科学各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重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学研究什么,是怎么做研究的?人类学有哪些分支领域,是怎么分化出来的?人类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说人类学在当下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学的未来何在?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围绕着“人类学为什么重要”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类学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民族志记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但大多数人类学学者的著作却充斥着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语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入门者在尝试书写民族志,针对如何写好它的训练却十分稀少,甚至没有。 《人类学写作工具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克里斯汀 戈德西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作者,曾获得美国人类学协会民族志小说奖、威廉 A. 道格拉斯欧洲人类学最佳图书奖。她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中为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民族志书写中的常见问题:从如何遣词造句到怎样结合理论与材料,从如何有效嵌入对话到怎样避免因过度引用与注解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等。她在书中旁征博引了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写作案例,并提供了一份涵盖近百本民族志杰作的书目。
《过渡礼仪》是早期民俗学家范热内普的代表作,他在本书中所概述的过渡礼仪是涉及一种地位变化的社会机制,作者通过对此类礼仪三阶级之象征意义的分析,已使这一礼仪模式成为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人类学是什么》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马克 奥热这本书是对一种日常化的空间类型进行的人类学研究。 非地点 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非常理论化,但其内涵非常简单,指的就是交通工具和大型商场这些缺少社会联结的空间。马克 奥热的文字有着典型的法国思想家风格,在细致的理论拆解中点缀着随笔式的灵光与巧思,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全面把握 非地点 和 超现代性 这些宏大概念的含义,也能够在奥热的散文化叙述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生发更敏锐的感受。 非地点 这一概念与福柯著名的 异托邦 ,流行文化中的 赛博空间 等概念有共通之处, 超现代性 也与泛滥的后现代主义有着共同的根源。通过使用这些跨越哲学与人类学,融合理论与日常的概念,马克 奥热试图对我们的当下境遇做出精炼的阐述。 相关评论或推荐(名家、知名媒体、原版书的推荐等;从多种角度
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全身长毛,*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即人类。莫利斯把人类称为 裸猿 ,作为动物来研究,从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梳理与安抚等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生物行为。面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裸猿的反应是什么?他的反应与猴类和猿类的反应有何异同之处?他在哪方面有独特之处?他的奇特之处与他的演化过程有何关系?我们的基因不仅影响我们眼睛的颜色,以及我们的解剖特征,而且在决定行为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一种动物都从行为模式的继承中获益;没有理由认为,人会有所不同。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全球正在成为一个变老的世界,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变老的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强烈冲击,正日益超出年轻社会下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是,老龄化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冲击有多广?影响有多深?很多人对此仍然毫无认知或知之甚少。本书旨在引导人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全社会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和观念。 本书面向全社会和全龄群体,主要目的是推动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今天,社会的日常生活层面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想象和期待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对当前生活世界繁复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度描述,进而实现诠释性地理解,成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为日常生活?作为被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每日经历的生活之间,是否存在认知上隐秘的跳跃?学术对于日常的凝视,究竟是对日常的发现,抑或本质上是一场反日常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能够)如何表达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正在表达怎样的日常生活?什么是好的叙事? 本书将紧紧围绕以上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方法上的创新,致力于讨论日常生活如何被发现,被研究,被叙述,被书写,以及被表达。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 这是按需工人*可怕的噩梦。 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 她说, 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 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本书是人类学导论性质的书。书中简要介绍了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及主要的方法、研究内容等。之后又分专题集中探讨了诸如亲属制度、族群归属、各种仪式、政治体系、全球化及本土化等核心话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例证,展现了人类学广阔的视野和比较研究的视角的重要性。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 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 剧场 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其中疆界等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反而不是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 符号学 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 类型 ,尼加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 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本书是一部富有洞察力的、极具原创性的关于尤卡吉尔人狩猎生活的人类学著作。尤卡吉尔人是生活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科里拉河上游地区一个鲜为人知的 土著人 部族。作者基于对尤卡吉尔人进行田野调查的手资料,集中讨论了尤卡吉尔人生活在 镜厅 世界的实践意义,人、动物与神灵共同居住在这个世界,他们都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互相模仿的双面体。在这个世界,人处于一个 中间状态 ,他们的灵魂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身心一体,既是个体自我也是再生的他者。因此,猎人既是人也是他们模仿猎杀的动物。这迫使他们在努力超越差异和维持自我身份的必要性之间进行微妙复杂的平衡。
日本社会人类学教授栗本英世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非洲不同原住民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围绕早期非洲被欧洲国家殖民后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深描其中的动机、原因和过程,分析 未开社会 与现代社会产生冲突的类型与性质,论证了战争与和平是不同空间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一种人类行为。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 中国人或西方人 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本书新版对旧译本做了全面修订,尽可能还原了日文术语和文献。
《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蕾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蕾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认为语言实际上成为一种生命政治的秩序。 从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到与非洲小说家钦努阿 阿契贝同等的对语言先天论的烦恼,继而 揭开语言尚未痊愈的伤疤 ,作者潜入巴金、梁秉钧、马国明、本雅明、保罗 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失落感。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自1900年起,人类寿命已增加了30年。30年几乎是17世纪人类的正常寿命长度。如此非凡的进步改变了一切:职业生涯、爱情、家庭生活、与世界的关系、与疾病的关系,甚至是人类自身命运的含义。 从50多岁起,人类开始踏入位于成熟与衰老间的间奏期。从此时起,我们开始懂得何为需要捍卫的珍贵之物,何为无理智的觊觎,何为理应期待的美好。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年龄,这份来自命运的暧昧礼物?长寿的挑战不就是裁判厌倦与狂热、新生的恩赐与遁世的不幸吗? 本书将探讨如何过好生命中的这一重要阶段,获得长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