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由牛津的安德鲁学院的6次课程讲座编辑而成,主讲者包括A.j.伊文思、安德鲁·朗、弗雷泽等著名学者。该讲座后来就以安德鲁·朗的名字来命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主要讨论了人类学和古典学科之间的关系,如历史、文学、语言学、艺术、地理学、神话学等等,坚持将人类学知识作为探讨各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27册)是云南大学组织多学科力量编写的一套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全面调查材料,内容包括各民族村寨的人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法律、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科技、卫生、生态等方面。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状况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全国继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民族调查的丰硕成果,它对了解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25个民族共25册。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国家“九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实施完成。本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市、旗)为单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可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人的发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活动在自然、社会领域的展开。人的发展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制度为实现条件。制度的客体规定是人获取或实现自己的社会性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结合方式,是浓缩的、固化的社会关系。制度安排是制度的表现和具体化,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制度对于人及人的发展的关系,借用约翰·罗尔斯的话说是因生而入其内,因死而出其外。人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制度体系越完善;制度体系越完善,越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与制度的互动,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力量。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历程, 自严复1901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以来,几代前辈学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使人类学在华夏大地成长。中山大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拓荒者。这次《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文丛》首批整理了杨成志、容观夐、黄淑娉、龚佩华四位先生的文集。本集是容观夐先生的文集。
本文的第1章到第5章是本项研究的主体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本项研究的理论出发点,由于学者们对习惯权利的界定都比较宽泛,本文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的是狭义的习惯权利的概念,即少数民族基于资源的习惯权利。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习惯权利的内涵、习惯权利的构成要素、习惯权利的历史追溯以及习惯权利的理论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了习惯权利的类型化分析,将理想类型等类型化理论范式应用到习惯权利的分析上,将习惯权利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文化资源的习惯权利两种,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3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习惯权利的运行现状,大体上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论述了习惯权利目前的现实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是行政区划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现代发展观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及主
罗伯特·赫尔兹的代表作《死亡与右手》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从事仪式研究和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参考书。 《死亡与右手》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在篇《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死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实现他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的过渡。 与死者的停尸期相对应的是其在世间的亲属们的服丧期,其间,死者状态的改变对应着生者状态的改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死亡在人们的内心构成了一个既分离又整合的双重的痛苦过程。在第二篇《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集体表象的比较研究证明,右手之优越于左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人类机体自身的特点决定
全书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三: ,赵杰同志作为北大的博士、教授、博导,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历史视觉,他又能利用自己在西部长期兼职以及经常到各民族地区讲学的机会,实地考察、调研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和语言结构,并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民族学理论的阐释和提取,又能从宏观、整体上驾驭,从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大视野上对其材料作理论的观照,侧重挖掘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从中论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缔格局,从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华民族精神,凸显各民族心向中华,磨合、融会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结合又优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今天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祖国富强而快速发展的进取形象。 全书重视对斯大林划分民族“四标准”的理论突破,从解决民族地区的具体问题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在厘清了国内外有关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企业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心理激励理论的理念出发,探究了被激励者目标、行动与结果关系、产品质量考核以及履约过程等因素与组织内人工设计的激励契约的不完备性的关系,并强调组织文化对不完备激励契约的弥补功能。为此,本书共分3篇10章。 第1篇为不完备契约的理论基础,包括第1、第2和第3章。第1章简要说明了本书研究的目的,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本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章简述了企业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研究组织内激励契约提供了经济学基础,同时简述了社会资本理论和互惠行为、社会认可、特殊任务等心理学实验成果,为研究组织内的激励契约提供了社会学和心理学基
《灾异手记》讲述一位记者到气候变化的*前沿去寻*手资料:两极的冰帽开始融化、荷兰的水位升高、英格兰蝴蝶往更高海拔迁移、金蟾蜍在高山上消失,珊瑚等海洋生物死亡 丰富的证据展示地球上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她与各界人士交谈,解析气候科学*的发现与辩论,报告科学家的深切忧虑与普通人为环境减负所作的努力,揭露美国政府不作为的政治经济背景,观察敏锐、笔触细腻、分析到位、令人警醒。
本书所介绍的摩梭人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摩梭人都与祖母、母亲同住,男不婚、女不嫁,过着“走婚”的生活。知道谁是父亲,只不过父亲的角色不是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是以舅舅身份照顾自己的侄子女。 此书说出了一些摩梭人自己想说却难以用文字系统表达的话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害羞文化”、“女本男末”、“尊母不贬女”、“重女不轻男”等。特别是“害羞文化”的提出,使过去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豁然开朗。周华山又大胆指出摩梭文化之局限与危机,这正是他基于对摩梭民族负责的态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苦乐观》苦与乐,犹如生与死,是人生之旅中一对基本矛盾。设想死后的快乐就像设想生时没有痛苦一样,想入非非,不近情理。孔子云:“未知苦,焉知乐?”离开苦的经历便无从觉解乐的真谛——苦乐参半是人生。苦乐本无界,心宽是良师。这是一本人生启示录。现代人的生活是否一定比古代人的生活更合理?现代人是否比古代人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古代人的生存智慧在现代是否已毫无价值、抑或它仍能对现代人生有所补益?这是本书所要回答的。不过这种“回答”主要是让古人现身说法,通过分析古人的苦乐体验,用古人的生存智慧来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本书是南京财经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石钟扬撰写的文化散文的结集,分为“心海漫游”“生命风景”“心灯闪耀”“寄语天国”等四辑。在这些散文里,他一方面融入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一方面以述师友、怀故人为主要内容,文笔优美,观点新颖、感情真挚。
《中国人的饮食悠闲》是梅墨生先生的作品,语言干练,思路缜密,很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本书优于其它同类图书的文学品质会让它在出版市场独树一帜,读书为乐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本书对中国人特有的处事态度与儒家风范进行了阐述,道出了中国人悠然自得的风俗雅事,视角不同,君子之气飘然于纸上。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学习现象,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停留在传统范围内的内隐学习研究,往往只作横断面和静止的描述。学习作为有机体的一种适应机能,它的发展存在着连续性。现有研究表明,从种系发展的角度看,无意识的认知活动更为古老,也更为基础;从个体发生的角度看,自觉的、意识的认知活动相对出现较晚。因此,我们在考察内隐学习时,不应将它与外显学习割裂开来分别加以探讨,而应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机能连续性。 本研究从有机体的适应机能出发,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内隐学习,构建了内隐学习机制的多水平动态观,指出应该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重新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加以整合,强调个体对中枢能量的支配和利用能力在内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研究只对内隐学习作静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