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江编著的《都是随人说短长(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与《讲“文化”的时代》、《那点儿政事》、《鸡毛蒜皮》、《前庭草》组成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本书作者此前著作一经推出皆能引起市场积极反响。本书与其他四本
本标准修改采用IS0 18:1981《文献工作期刊目次表》,与IS0 18:1981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广告目次; ——多语种目次表的表述根据我国期刊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 ——目次表中增加了封面及插页上的重要图片、插图、附表的条目等信息。 本标准代替GB/T l3417--1992,与GB/T l341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改为《期刊目次表》; ——增加了前言; ——增加了广告目次; ——简化了关于多语种目次表的表述; ——明确了封面及插页上的重要图片、插图、附表的条目,也应在目次表中列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提出并归口。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老课本老挂图为设计元素的笔记书。内页配以精美插图和优美文字。体现上教社传承很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书展期间销售,用来宣传上教社的文化形象。也可在门市部网站长销。
《外文文献采访工作手册》主要针对外文采访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内容,对新时期的外文文献采访工作做了深入、详细的介绍,同时收录了大量参考性数据。对于外文文献的采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国是图书出版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除最早记载于甲骨、钟鼎的文字材料以外,至迟在西周、春秋时期,已出现以传播为目的的简策和帛书。次后历代都有人编书、写书、刻书和藏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典籍,也引发了相关的图书出版的学理研究。本书是编辑出版学丛书之一,从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中吸取营养,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中,总结图书出版经验,探索图书出版规律,建构图书出版理论体系,指导图书出版实践。
电视优秀作品的解读与借鉴,是电视从业人员尽快提高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书选取获奖的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和电视谈话节目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对部分作品还选编了编导手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本书可供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电视理论研究者、电视记者和编导人员阅读参考。
这是 部从理论系统入手建构网络新闻学的著作。它从原理论研究出发、较详尽地阐释了网络新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图景,潜心厘定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型、语言思想、价值系统、战略位势、竞合关系、资源利用、统计分析、在线采访、写作观念、编辑技术等十大理论要点,具有明晰的研究思辨特征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对网络新闻工作中的众多技术性问题作出了具体解答,又为新闻学理论思想在Internet时代的演进贡献了可贵的创见。由于引征了不少重要的网络新闻学资料,本书还具有工具书的效能。 本书已被列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材,适合新闻、传播、经济、计算机等专业的人员及大专院校文、理科学生阅读。作者还为本书设立了专题讨论版(http://b43333.xici.net),以期与读者进行学术与经验的讨论与沟通。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提供了针对当代媒介的评价性言论和交流*学术资讯的平台。本期的主题文章是博客。博客太火,发100篇批评文章也难以解渴,这里发表的4篇文章只是毛毛雨。本期的其他文章涉及的面比上一辑来得宽,既讨论当代电影中神经质女性形象问题,也阐述《大话西游》等“经典变奏”现象;既解读中国妇女杂志,也分析网络情感主义;既关注《非常6+l》,也批评当代文化中的“去经典化”思潮。 我们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媒介批评》(2005年7月创办),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拟定每年两辑,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报刊、电视、网络等)从业者提供针对当代媒介的评价性言论和交流*学术资讯的平台。 本出版物内容栏目有:核心话
这是 部从理论系统入手建构网络新闻学的著作。它从原理论研究出发、较详尽地阐释了网络新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图景,潜心厘定了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型、语言思想、价值系统、战略位势、竞合关系、资源利用、统计分析、在线采访、写作观念、编辑技术等十大理论要点,具有明晰的研究思辨特征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对网络新闻工作中的众多技术性问题作出了具体解答,又为新闻学理论思想在Internet时代的演进贡献了可贵的创见。由于引征了不少重要的网络新闻学资料,本书还具有工具书的效能。 本书已被列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材,适合新闻、传播、经济、计算机等专业的人员及大专院校文、理科学生阅读。作者还为本书设立了专题讨论版(http://b43333.xici.net),以期与读者进行学术与经验的讨论与沟通。
本书是依据沈祖耀工程师的遗志编撰的。沈工从事酿造调味品工作50余载,对酿造工业颇有贡献。在著作方面曾参加了《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以及修订本)和承担了《酿造高级工》的撰稿工作,并经常为国内的调味品和酿造刊物撰稿,前后累计著作约百万字。近几年曾汇集了复合调味品稿件约千页,但因内容较多,未及完善出版,沈工生前曾与编者共同研究,决定根据发展需要精简内容,并在体裁上采用问答形式,以冀早日问世。但于起始编撰之际,沈工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我们在悼念之余,经征得沈工家属同意,决定继续为之撰写成书出版,使沈工之遗志得以实现。 本书除取材于沈工遗著外,精简了若干内容,补充了新的技术资料,并采用科普方式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