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通过这本《传播与流动》 重新定义传播 ,旨在超越以往 媒体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专注于信息传播的符号、制度和技术维度的中介形式,把传播等同于象征性或修辞性的交流,而通过分析人的流动(移民)、物的流动(集装箱)和信息的流动(手机),进入交通(运输)以及传播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本书汇集了不同学科关于传播、流动性、领土和运输的观点,将 流动性 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传播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理论框架,将传播历史化和文化语境化,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当今世界技术和流动性的理解。
《共识与秩序:中国传播思想史》通过书写中国传播思想史,旨在促进中国传统传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本书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书写方式,提出中国传播思想史的基源问题乃传播与秩序互构,或曰传播成就秩序。秩序生成于道或性 在天与自然为道、在人为性,而传播(言说、交往)乃载道成道、创生秩序的工具。 从基源问题出发,中国传播思想史可辟出若干指向不同传播情境或领域的子题:个体表达与人际交往,社会互动及其规范 礼与礼治,政治传播 言路与舆论,以及公共协商 理性、公共性及其价值来源等。上述子题分别指向言说与存在、礼制规范与社会交往、言路建设与政治认同、辩论与说服伦理、舆论与共识建构、公共性与公共生活。 本书重返中国传播思想史的基源问题,介入关乎人之存
《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绍传播理论。本书清晰、直接地解析理论,提供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实例与应用,帮助读者学到传播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且爱上传播理论。本书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对传播理论所知甚少、甚至完全不具备传播理论背景的读者。作者用30章的篇幅,将传播理论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修辞学)、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六类加以详细介绍,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阅读本书后读者将了解,理论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我们的经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分为理念和案例两部分,共计十三章。第一部分 基础与原则 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着重从理念层面阐释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伦理与道德推理;第二部分 媒介传播案例 包括第四章至第十三章,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着重从实践层面论述媒介传播的真实性、媒介与隐私、保密与公众利益、利益冲突、经济压力与社会责任等专题,并且结合与各章专题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剖析新闻采编工作背后的伦理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第五版)》还以案例分析思考题的形式提供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媒介伦理应用场景,模拟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有针对性地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及策略,以帮助读者培养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术研究和专业
. 该书是一本关于视听新媒体行业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介绍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亮点和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为导向与管理,主要收录行业相关领导的署名文章,从高屋建瓴的角度为网络视听行业提供指导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为研究报告,一方面包括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建设的相关研究、网络视听主题主线宣传分析报告等内容,其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呈现网络视听行业坚守阵地,弘扬正能量的积极行动,另一方面包括IPTV、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音频、网络微短剧、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的发展报告,对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第四部分为行业扫描,涵盖北京、上海、湖南、四川等地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和管理情况,以及各大网络视听平台负责人所撰写的文章,全面
《大众传播媒介(第十一版)》是美国传播学专业的经典教材,作者具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体例成熟,系统性强,可读性强,全面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相关知识,对新闻、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形成、发展和管理途径都进行了论述。第十一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前沿研究,同时强化了对新媒体部分的论述,在媒介的分类上做了更科学地划分和调整。本书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媒介入门读物,对于普通受众认识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健康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眼中的 头等大事 ,健康传播这一学科在中国日臻成熟,研究者不仅重视对其理论体系的建设,也致力对其实践路径的探索。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影响渗透到健康传播宏观(政策环境)、中观(媒介平台)和微观(个体知信行)维度,成为内容生产、干预实施和效果评估的基础逻辑。本书聚焦数字健康传播的动态过程,甄选并收录了6篇实证研究论文和7篇干预调研报告,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深挖中国数字健康传播的学术富矿,以期推动健康传播学科的自主发展。
.........
广告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广告业在20世纪早期汇集了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影响力的高峰,之后逐渐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失去其影响。书中专注于那些生产了19 20世纪美国广告的广告人们,包括设计师、广告文案、艺术家、经营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告实际上是一门非常个人的产业,它体现了生产者的怪癖和个性,所以《造镜者》可以看作的是一部广告行业男男女女,尤其是传奇人物如拉斯克、罗比凯、伯恩巴克、奥格威等的群体传记。 《造镜者》也试图去理解广告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广告往往被批评者们当做抨击的对象,但广告只是反映社会趋势和问题的一面镜子,广告人就是这面镜子的制造者。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
近二十年来,媒体文化领域的理论、现象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媒体与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有必要。本书就是一本反映媒体文化前沿成果的学术读本。 汇集经典,反映前沿。精心收录道格拉斯·凯尔纳、亨利·詹金斯、戴维·莫利、汪民安、彭兰、隋岩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媒体文化理论的深刻洞察与理论拓展。 体例清晰,结构严谨。全书共“理论探索”“技术批判”“文化观察”“亚文化审视”“访谈对话”5个部分,32篇文章。这些文章或侧重媒体文化理论思考,或侧重文化现象观察,或是对经典的回顾,或是对前沿问题的探索,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勾勒了近年来国内外媒体文化研究的整体图景。 国际视野,本土视角。通过所收录的文章与访谈,读者可一窥国外媒体文化研究的近期新动态,亦可深入了解本土媒体文化研究的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在散播信息上面统治了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物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
《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国际传播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人工智能篇、传播主体篇、传播内容篇、媒体和平台篇、比较与借鉴篇六个部分,全面分析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状况,解读国际传播发展趋势,总结国际传播发展规律,有助于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本书从宏观视角出发,旨在全面审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展示了运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中国不同国际传播主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的创新实践、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构建更加高效、多元、和谐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让我们变得更笨,有人说出卖了我们的隐私,有人说将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在你担忧这些社会化媒体让我们变得“浅薄”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方式?本书将介绍五种正在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素养:注意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作力和联网智慧。当足够多的人学会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技术,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后,健康的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将会由此出现。而假如这样的素养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传播,那么我们将会自我淹没在虚假信息、广告、垃圾信息、噪音和瞎扯当中。《网络素养》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写的书。“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者,霍华德·莱茵戈德根据他年的互联网经验,讲述了数字公民应如何聪明地、人性地、用心地使用社会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