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闻新调查》的十年总结。书中回顾了从创办时的艰难,到今天的辉煌的历程,同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分析。你可以看到弄虚作假的官员面对镜头时的尴尬,也能体会记者们揭露事实真相的执著与艰难。书中的上百幅图片,更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书中的访谈者,进栏目时的年纪都不一样,有的至今留在电视圈,有的已转战其他领域,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显然,这与《东方时空》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那是他们成长最快的时光,那时候注入的理念和精神,那时候培养起的能力和眼光,已经成为这些人成就日后所有一切的隐形基因。他们是《东方时空》这个母亲生下的若干孩子。
电视优秀作品的解读与借鉴,是电视从业人员尽快提高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本书选取获奖的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和电视谈话节目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对部分作品还选编了编导手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本书可供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电视理论研究者、电视记者和编导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依据沈祖耀工程师的遗志编撰的。沈工从事酿造调味品工作50余载,对酿造工业颇有贡献。在著作方面曾参加了《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以及修订本)和承担了《酿造高级工》的撰稿工作,并经常为国内的调味品和酿造刊物撰稿,前后累计著作约百万字。近几年曾汇集了复合调味品稿件约千页,但因内容较多,未及完善出版,沈工生前曾与编者共同研究,决定根据发展需要精简内容,并在体裁上采用问答形式,以冀早日问世。但于起始编撰之际,沈工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我们在悼念之余,经征得沈工家属同意,决定继续为之撰写成书出版,使沈工之遗志得以实现。 本书除取材于沈工遗著外,精简了若干内容,补充了新的技术资料,并采用科普方式撰写。
本书分两个大部分,纪录片的创作及纪录片的实践。书中内容广泛,包括纪录电影的起源与历史、导演与作品、方法与技巧。介绍了摄影师如何辛勤劳作,通过真实的在现现实世界,用电影眼睛,去探索、去激发国民的强烈感情,本书重点介绍了对纪录片如何进行导演、如何进行前期制作,如何进行现场操作及后期制作。
“风言锋语”系列图书以谈话的形式,汇聚了两岸三地的知名文化学者和媒体人包括于丹、易中天、钱文忠、马未都、周孝正、周岭、向熹、陈小川、梁文道、杨锦麟、陈月卿等人,就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大众文化等诸多领域中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展开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他们以学人的文化修养和审视眼光,运用批评和阐释的方法,立足文化传统、着眼未来发展趋势,探根溯源、扶正纠偏,引导读者进行理性的思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发挥了传承人文精神、弘扬主流文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文化导向的作用。 本次推出的《风言锋语(Ⅰ)》 是“风言锋语”系列图书的辑。包括20篇内容涉及广泛、侧重各有不同的篇章。如在金融危机来袭时,理财专家的周虎和周立波教会大家怎样在经济危机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方式和消费理念,倡导一种
电视,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以其声画并茂、视听兼备、传递迅速、易于普及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为亿万观众传播信息,进行宣传,举办教育,提供娱乐,开展服务,因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电视,是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九艺术。它博采广纳,兼收并蓄,不仅采摘现代科学技术之花,而且更多的从其他新闻媒介和艺术中,吸吮营养乳汁,促使自己茁壮生长,长足发展。 电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涉及的科学领域广阔。它的传播理论和美学理论也还在研究探讨中,将会日臻完善成熟。本书基于总结探讨的初衷,主要从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认识,各类电视节目的采访拍摄,画面的构图用光,镜头的组接和声画的结合,以及文字稿的写作和节目的整体构思创作等方面,进行阐
在《后的权利》这本书中,伊利诺伊大学的8位学者评论和建构了一部影响深远的传播学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被当作传播和新闻学课堂上的教材。而其璞玉微瑕之处,亦在本书中加以提示和批评。 几位作者认为《四种理论》与之对话并为之代言的那个受冷战困扰的世界已不复存在了。虽然作者批评了该书的意识形态僵化,却为其两方面的价值鼓掌称道:一是作为教学媒介,它提供了观察新闻出版自由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替代方式;二是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帮助学者和门外汉解决古典自由主义中的矛盾。 《后的权利》一书点评当前和未来就如同其反思过去一样不惜笔墨,它还提出了有关电子高速公路的问题,并强调了自《四种理论》这本畅销的著作出版以来传播制度和社会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人说我们是浅阅读时代的看客,只要醒着,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总是处于浏览状态。海量资讯时刻刷新着记忆、膨胀着感官,我们的目光已开始变得迟钝! 本书没有枯燥的新闻理论,以篇篇短小精辟的解析,帮助你发现阅读报刊过程中曾经遭遇却没有在意的涉“数”差错,让你频频点头赞同,做一次浅阅读时代的冲浪高手! 一条新闻的记忆时间不会过夜,一个头条的吸引力不会超过一天,没错,在精美的版式和带冲击力的图片的掩护下,各种差错已堂而皇之地闯进每天都被成百上千万次阅读的报刊文字中! 考验你眼球耐力的时刻到了,本书精选出6个大类、近200个实例,邀你一同诊治当今报刊文章的涉“数”通症。本书选用数字应用不当的典型实例近200个,更兼作者耙梳整理,归为6大类别,又一一举其所失由来,非但令读者可信可学,且觉有规律可循
俞晓群、陆灏和我,在将近二十年前就有过一次“三结义”。那时,我刚要“退居二线”,但是贼心不死,还想做事。更主要的,是多年的出版工作让我结识许多名流,都是做文化的好资源。原单位的新领导不会不让我再做点小事,但是,我知道,老一辈的领导是不希望我再做什么事的,我的愿望会让新领导他们很为难。谁让我在过去一些年里那么不会伺候老人家呢!这时我概括过自己的心情:出于爱的不爱和出于不爱的爱。我只能离开我钟爱的原单位,同新结识的朋友们去“三结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