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从2001年8月1日起,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管理,由国家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负责。本书内容根据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用书编写,主要包括根据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思路,编写了相应的公式口诀宝典,供考生参考。
本书选择了传媒与社会的五个触点,即媒介发展与社会认知、与民主政治、与经济迭代、与文化传承、与世界链接来讲述媒介与人的生活常态的关系。希望用前沿的、鲜活的观点和案例同时,能较为深刻的介绍和阐述一些深刻的普世的媒介与社会理念。 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希望本书能成为一个理性公民值得阅读的书。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本书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严重生存危机问题,探讨了我国报业自1995年转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深入研究报业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从智媒化、平台化与资本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报业转型的范式,以及盈利途径,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建立了一个关于传媒治理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化体制改革下如何构建传媒治理结构的专著。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传媒治理三角分析框架,通过制度分析、中外比较分析、现实发展分析,对传媒治理的定义、特征、理论依托、制度变迁、创新思路进行了阐述。 本书将分析框架运用到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分析了后文化体制改革时代,产权被重新界定。党对传媒的控制方式产生了变化,公司制将逐步成为传媒产业的组织形式。传媒所有权、采编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产生了传媒的委托代理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传媒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为此,本书提出重塑公益性传媒“事业和市场双重主体”地位、经营性传媒“新型市场主体”地位;内部治理上。重构公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新媒体系列/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编著者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是什么,如何来认识,本书提供的视角令人赞叹。作为丹麦知名教授,延森具有欧陆学者的气质:思辨、批判。在延森看来,媒介融合带来了研究上的转向——从作为技术的媒介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后者的一个中心命题是特定的媒介与传播实践将对社会组织(从微观到宏观)产生何种影响?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交流与传播观念的理论规范问题,本书就是阶段性的成果:基于对交流/传播观念史的考察,建构全新的认识论范式,既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也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派。这一任务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本书在哲学、符号学、社会学、阐释学、控制论科学的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对于该书,世界知名传播学者利文斯
“后真相”是于当今西方 政治现实中发端的传播现象。“后真相”舆情事件缘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失范。社会化媒体的兴盛是推动“后真相”舆情事件传播演变的重要力量,使之成为当下 为典型的媒介景观。在我国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场域下,“后真相”舆情事件具有本土化特征,易发于社会公共领域,而非政治领域,并且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形成耦合关系,加之庞大的网民基数,呈现出网络围观和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狂欢现象。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网民情绪化传播的形成机制和传播影响。在“后真相”的语境下,探究我国社会化媒体舆论场中的事件客体、网民主体和媒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驱使网民将个人情绪与成见前置于事实真相,以及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是如何导致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的;进而,以网民情绪为研究基点,从事件、网民和媒介的关系的角
本书回顾、总结近十余年来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情况,尝试指出转型方向;深入梳理了民生新闻的概念和新闻品类的内涵和外延,多视角分析了中国新闻改革背景下民生新闻迅速蓬勃发展的原因。此外,本书还梳理出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结构,即:叙事视角的平视、叙事语态的亲民化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价值观,重新将新闻拉回到它的本位,在新闻事实背后凸显了“人”的存在——民生新闻创造了中国新闻改革的新高度。本书深入到民生新闻节目的内部,从叙事学、语义学层面辨析了民生新闻在叙事元素重构、叙事模式创新上的努力。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传播学、新闻学和媒介专业的学生。本书提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理解并把握传播学的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的路径。 新闻、广告、市场营销、公关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将这本书作为简明易懂、体系完整的案头工具书,通过简易的目标检索对自己置身其中的行业环境背景获得更系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本书作者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通过词条的形式,对传播学自起源迄今所涵盖的主要理论、核心概念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系统归纳和整理。全书共划分为11章,分别从“传播的类型”、“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材料和内容”、“受众”、“传播效果”、“传播的应用”、“媒介法规与伦理”、“传播主要流派和大家”、“传播学研究方法”等各个角度逐次展开,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网络,形
《申报》征婚广告记录当时中国个人与社会的诸多信息,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民国时期《申报》征婚广告就像一面包罗万象的多棱镜,映射出个体的媒介呈现、自我形塑、异性想象、性别认同以及社会婚姻观念的嬗变,从中可以看到《申报》分类广告的兴衰演变以及民国上海都市文化的复杂与多元。本书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与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这类征婚广告进行研究,总结出《申报》征婚广告各阶段发展特征,分析其广告数量、刊载分布、广告形态以及广告叙事等方面的媒介呈现,并纵向梳理其媒介呈现的嬗变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征婚广告背后的生产者,即征婚者,通过对征婚者自我表述与征婚诉求等分析,总结其群体特征及择偶观念,以深刻理解征婚广告背后的生产与社会意义,并结合社会镜像理论,对《申报》征婚广告镜
《广告创作价值论》,以作为作品形态的广告创 作为研究重心,突破以往对广告创作研究的修辞学范 式和符号学范式,从价值论视角进行关于广告创作的 价值分析,建构起关于广告创作研究的价值论范式。 《广告创作价值论》,从三个维度:“主体”维 度、“客体”维度与“价值关系”维度,主要从包括 广告的多元主体、广告创作主体的主体性、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创作观、广告作品形态、广告的工具性 功能、广告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关系以及这些变量之间 的联系等方面展开具体研究,初步建构起关于广告创 作的价值分析框架。本书由柳庆勇博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