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指用地域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本书稿共13章,以大量田野调查语料为基础,客观描写记录当代富平方言面貌,收录反映当地方言文化的条目600多个和代表性方言文化长篇语料。全部条目按内容分为9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生活、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方言文化长篇语料包括口彩禁忌、俗语、歌谣、曲艺戏剧、故事、吟诵。以上涵盖了当地方言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完整地记录、展现和保存陕西富平传统方言文化的珍贵档案。书稿在形式方面,用“图+音标+文字”的形式立体、生动、直观、全方位地展现当地传统方言文化,便于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场景代入感;在语料方面,所收录的600余幅图皆为田野调查所得原生态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历史演进到春秋时代,社会纷争局满渐出,这是一个大分化、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在这矛盾迭出的时代,风云激荡,叱咤风云人物相涌而出,革故鼎新,斗智斗勇,争雄天下,以其卓绝的言行绘制了春秋时代万花纷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走进这里是画卷中,感受其中的斑斓色彩与波涛壮阔。
广东是汉语方言较多而且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以广东为大本营,而属闽方言的潮汕话在广东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粤方言分布在广东的中部、西部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
《藏语零基础学拼读/GaKaWa藏语教学丛书》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藏语文学习入门教材,以循序渐进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且详尽地解释了从基础藏文字母和元音的书写、拼读方法到藏文单词的间架结构、拼读方法、音变规则等内容。此外,作者刘哲安还根据每节课程的内容,适当地加入基础藏文文法知识和藏文词典的查词方法等,以帮助读者自主学习藏文。
《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读者应该是具有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的人,包括有志于钻研汉语语法的大学生、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的研究生、从事汉语语法教学的中外学者。《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的编写目的是扩大读者的眼界,加深他们对汉语语法的认识,以利于理解和分析。通常认为,描写语法是断代的,而非历代的;系统的,而非局部的;记述的,而非解释的。我们是遵循这样的框架来进行编写的。 现代汉语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各地方言,狭义的指全国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我们指的是后者。 系统的描写要求说明语言中大小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联系。《现代汉语描写语法》采取的是分专题论述的方式。每个专题自成系统,综合起来是整个语言的语法系统。这样安排多少带有“语法手册”的性质,便于读者根据需求查阅。
本书侧重翻译批评的理性化探索。全书内容共由七章构成,、二、三、四章属于本体论的内容,分别为翻译批评的概念厘定、翻译批评的原则阐述、翻译批评的三要素构成、翻译批评的方法与层次模式。第五、六章属于标准论的内容,对翻译标准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第七章属于翻译批评实践演练部分,体现翻译批评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的作用。
慧苑《新译大方广佛花严经音义》是今存V一的单经音义,约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约八十余年后为慧琳音义收録。慧苑书就《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的难字僻词注音释义。慧苑通晓梵文唐言,精通音韵训诂,他广引内、外典籍,其注音释义具有文字、音韵、训诂、辞书等多方面的价值。《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校注》对慧琳和慧苑的异文进行了分析,对学者了解慧琳和慧苑语音系统提供了材料;书稿对梵文译音成分注明梵文源词的拉丁文转写,找不到源词的也加以说明;对慧苑引文进行了校勘;并且标注了异体字、俗字、古今字等信息,读者还可以管窥汉字发展源流。
音韵学的中心内容是语音的构造、对应与演变。汉语音韵的基本材料是当代的方言,古代的文献,包括韵文、韵书、反切等等。李荣着的《音韵存稿》所收各篇都是从这个认识出发写作的。语音的对应与演变,以及韵文、韵书、反切各项都有专篇讨论,语音构造一项没有专篇讨论,有关内容散见各篇。初学汉语音韵的人可以从本书大致了解这门学问的轮廓。
本书试图在充分吸取前辈学者所获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作者自已的研究心得,对整个近代等韵学作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其概貌、源流、理论、方法、各种类型的音系以及相关的问题加以讨论,提出个人的见解。其中音系问题又是我们的侧重点。我们所见到并做过研究的近代等韵著作为一百二十余种,当然远远称不上完备,不过它们大体上能够反映出本期等韵学的基本面貌,可以代表本期等韵学的主要方面至于未曾寓目的一些著作,则通过间接材料来了解一下并且尽量加以利用,以求全面一些。整个近代等韵学的研究工作要靠众多学者的努力方能包揽得了的。
本书不以“语境学”名之,而着得于书名所示的“语境研究”。作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建立是需要对其本体做深入细致的之后,水到渠成地形成的。本书主要着眼于语境本体的研究,重点是语境的性质、构成、分类等内部关系和语境的功能、与话语和语用主体的关系等外部联系,还涉及语境与语言运用、语文教学的关系等。 本书是在10年的积累和广泛吸收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写成的,其中的总分内容曾先后在有关刊物上公开发表。此次正式出版。 本书曾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立项和经费资助,并得到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
本书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训注 古今字 材料,考察了 古今字 训诂在唐以前的发生、发展情况。全书分为前编、后编两部分。 前编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并综述学界有关 古今字 研究的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 古今字 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学者对 古今字 的基本认识;第四章主要论述学者有关 古今字 成因的研究;第五章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考察了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后编是《唐以前 古今字 训注材料汇纂》,逐一展示研究对材料的分析整理成果。 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 古今字 训诂体式在唐以前的肇源和发展情况,发掘和整理一批长期尘封于诸多古籍字里行间的前人训诂积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外,客观归纳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