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直接地呈现了质性文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步骤,目的在于指导读者进行质性数据系统化分析。详细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主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阐释性诠释的系统化分析。在英语国家, 内容分析法 往往是与量化范式相关联的,因此,术语 质性内容分析 似乎自身是个矛盾体。为了避免这些误解,本书使用 质性文本分析 来替代。本书详细地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种方法 主题分析、评估分析和类型创建分析。着重介绍了各种复杂的分析类型以及如何呈现结果的方式。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质性文本分析的可能性,本书也展示了如何使用QDA(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质性数据分析)软件来进行分析。
每年,数以万计的研究结果发布在期刊、杂志、书籍和网络上。个人如何才能识别和了解教育、健康、社会福利、心理学和商业领域各个主题的海量现有信息?该使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好的和差的研究?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任何希望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其主要目的是教会读者识别、解释和分析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在下列几个方面给读者以指导: 寻找有效的在线目录/文章数据库 确定如何使用关键字、描述符、标识符和主题词表检索文献 使用布尔操作符完善检索 寻找和处理未发表的研究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组织研究文献 设定取舍标准以产生有用且有效的数据 选择一种方法识别和综述那些 质量* 的文献 准备一种结构化的抽取形式 确保并且测量综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计划书和论文的一部分里,或者在单独的报告中,汇总和报告结果
《校雠学》一书原是向宗鲁先生在川大授课的讲稿。向宗鲁逝世后,由其弟子屈守元根据讲义及部分手稿整理成书。本书分为十二篇,其中《原始》、《宗郑》、《明颜》、《申陆》四篇,分别对向、歆父子、郑玄、颜之推、颜师古、陆德明等列专章,对其校雠学上的业绩贡献作精辟论述,《择本》二篇从书史的角度对古籍诞生以来的校雠学历史作了深入的考论。全书分之则为历代校雠学家和校雠学的论列专章,合之则为一部完整的校雠学史。体大思精,结构严密。全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阅读时除增长丰富的典籍知识外,还获得美的享受。
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为何发生情报失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情报机构表现出哪些明显的失误?二战中,希特勒为何认为盟军会把加来作为主攻地点? 朝鲜战争中,美军为何选择在仁川登陆?关于苏联在古巴的军备建设问题,美国情报界发现了哪些异常迹象?纳赛尔在分析以色列的意图时存在什么缺陷?海湾危机中,布什总统为何不相信伊拉克会入侵科威特? 对本 拉登和 基地 组织的恐怖活动,美国情报机构有没有提供有效预警?巴基斯坦贝 布托被暗杀事件,是否存在信息空白?孟买恐怖袭击事件暴露出印度情报搜集能力存在什么不足? 本书选取从二战到当代的21个历史大事件,如德国突袭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阿以战争、两伊战争、海湾危机、孟买恐怖袭击等,完整再现当时的情景,从情报视角分析事
本书是我社1989年出版同名书的修订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已成为许多高校历史文献学专业师生的*教材,具有较大影响。为适应学科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成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此书作了较大的修订,在保留原来许多优点的基础上,调整了原书的结构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修订后的版本,全书结构更为周密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准确、表述更为简明得体。在全面介绍和表述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基本材料,反映学术界*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国家治理、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宏观调控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武器之一,掌握新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机理、发展趋势和创新作用,成为领导干部、企业家的素养。本书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编写,选取了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八个热点前沿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形成对信息化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的认知框架、掌握技术实质、明确这些热点技术的发展趋势。
将印本图书当作物质实体加以研究,不但可以揭 示图书的生产过程,而 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图书的具体要素是如何通过设计 和排版逐步赋形,终 达成其传递意义的功能。《分析书志学纲要》对分析 书志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通俗易懂的 介绍,试图在回顾其历史的基础上,用明白如话的语 言,说明如何寻找并分 析具体图书生产过程的证据线索、如何分析评价具体 图书设计的意义。本书 作者G.托马斯·坦瑟勒是当今杰出的书志学和文本 学专家之一。本书既是书志学研究的实用 指南,也是对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历史总结。对于 我们所有使用图书的人 来说,如果想要学会在阅读文本词句的同时也能解读 图书的物质特点,本书 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出发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作出一些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习近平同志围绕网络强国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网络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各项工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9个专题,共计285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3年3月4日至2020年11月23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演讲
《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 本辑仍保持原有特色,由老、中、青三代爱书人谈访书、读书和藏书的经历和乐趣。本辑所收录的文章中,既有对历经沧桑劫存的老版本的记述,也有搜藏旧平装书的感受,从中认知历史,增广见闻,并使广大读者大开眼界,汲取知识,使爱书人通过心灵相通,将读书、藏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本辑《藏书家》编讫,又是春暖花开时节。《藏书系》限于编辑力量,仍每年只能出版两辑,名符其实的“春华秋实”,但仍积极争取每年的春华美丽、秋实丰硕。迄今已出版十四辑的《藏书家》。远重近轻,谈“新善本”、忆新文坛书事的文章仍然偏少。
讀華山碑可知清代隸書復興的由來,可知金石、書法家的治學和情懷,可知顯宦學人之間交誼來往,可知三百年翰苑墨林之勝概。然而,讀碑而不讀題跋則不可知。於是將題跋鈞玄提要、編年篡表,以跋系人,以人系史。 碑跋年表,以前尚未之見,姑且依人物年表畫葫。清代文人喜歡把名賢尺牘編集裝潢成冊,並在信札旁邊用蠅頭小楷註出寫信人傳略,使人既觀其書,又知其人。《年表》也將與題跋有關的人物小傳寫入按語。古諺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敝意:詩文遺墨,百年音容。 本書所收限于拓本上的題跋。年表僅摘錄與本表主旨有關內容,至于集靈宫、郭香察書等史事考證均简略。 題跋后括弧內號碼是圖版編號。 除個別草書或多含別體字者外不作釋文。 人物介紹着重金石、書法、收藏家,材料參考《清碑傳合集》、《中國書
作者考察了电子媒介语言与传统交往方式的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人感知自我和现实的方式。当电子媒介进入我们的日常交往时,其语言的多变性引发了意义去中心化,以及自我意识的消解。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中发展出信息方式的概念,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转变是和从生产方式转向信息方式相对对应的。
本书为有关我国古典文献收藏的汇编。包括了《澹生堂藏书约》《藏书纪要》《流通古书约》《藏书十约》等数种,均系我国古代有关图书保存、阅览的规章制度,从中可以看到私家藏书(藏书楼)文化向公共图书馆的转变。其中《澹生堂藏书约》 为 ,该书中国现存 早的一部为藏书家写的古籍善本保管规则。是历代藏书家鉴定版本真伪价值、修书、晒书、防虫,保存的宝典,堪称千古 唱之奇文。本次点校工作,以《藕香零拾》所刊本为底本予以标点,其中《澹生堂藏书约》分别校以南京图书馆所藏抄本以及上海图书馆所藏抄本。总之,希望通过本次整理工作,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可靠的、便于翻检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