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既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本书主要阐述儿童的人格形成以及由此展开的教育意义。作者将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划归为“追求优越”“自卑情结”“社会情感”三个方面,并一一用案例与理论展开解析。书中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又展开为“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与性”“教育中的错误”“对父母的教育”来进行解析与提供方法,为家长和老师解惑。
《不成熟的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 渴望与父母亲密,却常常被疏远和拒绝; 有什么优点或成就,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父母只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却不关心他的情感和想法; 感到沮丧时寻求父母的安慰,得到的只有冷漠; 经常感觉孤独、空虚、无价值、被背叛或被抛弃; ? 那么,这并非孩子的错,而是他的父母有问题。这样的父母在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形成了不成熟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或情绪极其不稳定,或控制孩子的生活,或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拒绝和疏远孩子。 ? 为了取悦不成熟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这种伤害并不会止于童年,而是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他们可能会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和父母类似的人结婚,对下一代的教养也在无意识重复父母的模式。 ? 不成熟父母问题专家琳赛 吉布森博士提供
本书保留了原来版本中新颖、独特的自主学习形式,同时沿用以往的风格,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学习、发展、动机、教学和评估,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更新,而且反映了目前不断涌现在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中的新趋势,如对学生的多样性、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全纳教育、神经科学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理性的梳理。 本书适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是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从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出发,科学阐述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理论的发展演变、学生学习的主要规律、有效教学的促进原则等基本问题,树立起 以学论教 的教学观。在结构上,《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教育心理学(第3版)》在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科学学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各种主要学习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明确了学生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全面论述了学习动机、学习迁移、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社会规范接受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以及教学设计原则与成效评估的方法。在内容上,此书尽可能广泛地反映国内外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它绝不是资
本书针对儿童早期、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阶段的学生分模块讲解各种教育策略的应用。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典型特征,各部分开始均设置了相关的生动案例,使读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安排教学时,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教学进度。专栏后设置的问题可以使学习者更快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要点。 本书适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本书是一本全面综合介绍发展领域的指南,详尽地综述了整个发展领域,从怀孕伊始到青少年期结束,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所有阶段。在讲述基本理论和研究发现的同时,也关注实验室之外的应用现状。全书以发展阶段为线索依次介绍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内容涵盖产前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着重关注生理、认知、社会性以及人格四个方面的发展。 br 本书是一本有趣又简明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家长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本书内容基于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家庭教育和心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参考,针对父母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成长的视角给予分析和回应。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的视角来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育儿是一个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要懂得“看见”真实的自己。
《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力图阐明儿童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除着重阐述认知、情感、社会化三条心理发展主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外,还努力反映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贴近学前儿童的主观世界。此外,《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介绍有关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的宣传,力图让学习者树立应有的科学精神。
本书是一本全面综合介绍发展领域的指南,详尽地综述了整个发展领域,从怀孕伊始到青少年期结束,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所有阶段。在讲述基本理论和研究发现的同时,也关注实验室之外的应用现状。全书以发展阶段为线索依次介绍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内容涵盖产前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期。在每一个阶段,都会着重关注生理、认知、社会性以及人格四个方面的发展。 br 本书是一本有趣又简明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家长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中心理教育评定的原则和方法、学校中的智力测验、学生的问题行为及人格测评、学校中的行为评估等。
本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目前心理疾病正在“入侵”大学校园,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编著者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而编写此书,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心理卫生研究成果,在理论分析与心理健康指导对策相结合的基础上,就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诸种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较系统阐述的一部具有研究性和指导意义的著作。 本书既注意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更注重针对性、适用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本书既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教育、心理、医务工作者工作的参考资料。
当我们引领自己真心诚意地与他人接触时——也就是当我们是自我负责的、包容别人的、具备同理心的、诚实而有界限的时候——热情的连结就会发生。真心接触需要我们沟通“正面”和“负面”的感受与想法,并且对我们真实想说的绝不掩藏。当我们以心相会,我们就与热情相会。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运用他们个人与专业经验的资源,道出如何让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向都能因热情而更加丰美的真谛。书中有着令人兴奋的观念与实际可行的建议,能帮助我们拥抱热情的所有面向,并让生命力更加旺盛。这本书会帮助我们再度找到热情的心,并能更充分地跟他人及周遭的世界连结。
成长是一场探索自我和发现内心的旅行。你在想什么?你在烦什么?高考、叛逆、早恋、焦虑、自 卑、孤独、青春期、潜意识……寻找18岁的关键词。本书从你的内心出发,关注你成长的点点滴滴 。知你所想,心理学家陪你完成成人礼;解你所忧,真实案例伴你笑赴高考场。
《当代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心理和就业心理研究,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研究等。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可读性强,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与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政府为保障教师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而对教师资格进行审查许可的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基本的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先进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于1993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这部法律中首次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2000年*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认定办法进行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至此,我国的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心画困惑多的时期。譬如,心理有话为何不想对爸爸、妈妈讲?为什么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为什么一到考试时就紧张?为什么学习老是没有其他同学好?同学们为什么疏远自己?为什么对爸爸妈妈喜报喜不报忧?为什么老是引不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为什么常和同学们搞不好关系?等等。这些困惑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也是这一年龄阶段出现的非正常现象。但是这些困惑由谁来解决呢?当然由老师和家长承担,中学生任课老师要帮助学生解除这些问题,就必须具有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了协助中学老师们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试图用浅显的易懂的文字,讲述中小学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既可以帮助中学老师、家长更好地根据中不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心理学实验背后的人性:学习心理学 人生尽在掌握》中你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想了解人性的奥秘和规律吗?想挖掘自己的潜能吗?想提高自己洞悉他人的能力吗?翻开这本视角独特的心理学趣味读物吧!这是学习心理学快捷、有趣的途径!
本书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系列用书”之一,该书集作者多年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全书共分理论、设计、操作、评价四个篇幅,分别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概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分析、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示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求全面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问题。
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的教育原则为基础,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使用何种话语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与孩子打交道,才能使他们学会独立。在我们给予孩子的爱过度泛滥的时候,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秉持不教养的勇气来重新定义亲子关系、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赋予孩子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协助孩子独立解决人生课题。养育孩子的目的在于协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接纳孩子的天生特质,肯定孩子的独 值,信任孩子能独立解决问题,进而让我们从管教者转变为协助者。
本书聚焦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遵循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机制,将心理学的知识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本书分为了解学生篇、认识自我篇、教育与教学篇、管理与沟通篇,共十六章,涉及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学习、记忆、激励、课堂、德育、沟通、网络等多个领域,每一章均以典型案例导入,然后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所以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了多种思考情境,既有对经典理论的论述,又有 研究领域的介绍,有助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将本书的知识和自身实践融会贯通,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
该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内容包括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四大部分, 具体介绍了教师与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等十四章内容。
本书共分八章: 教育心理学理论简介、认知结构、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数与代数的教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