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本书内容基于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家庭教育和心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参考,针对父母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成长的视角给予分析和回应。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的视角来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育儿是一个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要懂得“看见”真实的自己。
本书在内容选择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想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实现全校教职工的全员参与,必须将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使之和学校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体。这是选择编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也是全书内容选择的标准。本书内容力求能满足教师们工作中的真正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共设八章,章、第二章,试图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第三章到第八章,试图回答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在这些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我们始终是从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把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和专业背景作为取合和选择的标准。 本书在形式安排上的灵活性和可读性:在本书的编写中,大量采用了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生动例子和人类文化
本书参照*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内容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习心理的教育与辅导;生活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中小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等。本书在写作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理论简明扼要,原理清晰明了,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在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学前心理学》共分为十四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胎儿期的发育,学前儿童的注意,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学前儿童的记忆,学前儿童的想象,学前儿童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等。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学前心理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对我国学前教育特点与规律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由多位具有丰富学前心理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本教材力图将抽象的基础知识简明化,使其内容贴近实际,融人生活,适合学生;将经典理论与*研究成果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水平的提升,突出实用性与操作性。在编写体例上,强调案例的运用,每单元均以故事或经典实验等引入;在主文中设置有情境案例、拓展阅读、相关链接、思考与练习等
《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讨论学校管理沟通,也希望以沟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次对话或交流。《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并不一定使读者达到“潜能开发”的目标,这一目标是读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基本目标在于“理念改进”。希望读者通过《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在自身的学校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悟和改进,进而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有所更新和完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理念改进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作为《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主要读者,都已经是心智成熟的个体,或者说他们心理与智慧发展都已经成型,他们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如果想改变或改进他们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书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从心理健康概述、自我认知、优在发展、积极调适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诱发原因及调适的方法。本书包括14个章节,4个单元:单元一包含的内容主要为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等;单元二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培养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单元三主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等比较常见的问题;单元四主要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学会如何合理地进行心理调适,在生活中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书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类用书。主
本书是依据国家*颁布的 编写的。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自我认识与接纳、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家庭关系、情感认知、毕业选择、性心理及健康生活心理等内容。 本书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语言平实易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通用教材。
桑戴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戴克的《教育心理学》初版于1903年,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在本书中,桑戴克系统地探讨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他强调心理学研究中要运用实验、直接观察等客观化方法和测量、统计等量化研究手段,这对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本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许多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今天的教学和心理学研究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作为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名著,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也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的主要任务带有实用的性质。鉴于心理科学的一些新的材料,它的意图是帮助学校和一般教师树立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观。 心理学目前正在发生危机,它的一些基本的和主要的原理正受到重新审查,因此,我们的科学和学校思想十分混乱。对过去的体系的信仰动摇了,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因而未敢从中分出一门相应的应用科学。 心理学的危机不可避免地引发出教育心理学的危机,它必须从头开始重新建立。但是在这方面,新的心理学比它的前辈幸运一些,这就是说,当它试图把自身的材料用于教育的时候,不需要局限于从自己的原理中作出结论。
学生时代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和 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教育心理学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为依据,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心理保健和调试手段,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评估原则和方法、心理课程的设计与操作、教学等方面进行了 全面深入的探讨,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教育职前培训的重要读物。
《哲学与生活》一书是一位哲学教师从事大学生哲学教育十年历程的记录。主要内容来自近年来上哲学课的一些考试题目。它探讨了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诸多问题,如生活的意义、心理健康、合作与竞争、校园爱情等等。会对从事哲学教学的老师们、选修哲学课程的学生们,以及一般的哲学爱好者有一点帮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各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加上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心理负荷日益沉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每年新生入学后,由*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中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己严重影响了极
本书共分八章: 教育心理学理论简介、认知结构、数学的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数与代数的教与学等。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实际,使读者所学知识便于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二是针对性较强,主要面向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老师、班主任、校长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三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尤其与“新课改”联系密切; 四是实用性强,重点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五是互动性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有利于教师教; 六是注重时代性,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学校教学及其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基础篇、健康篇、发展篇三个主题模块。基础篇以人的日常生活现象为原型,力求从学生生活活动现象中解释心理与心理现象、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做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健康篇以情绪与行为健康为核心,着重探讨了社会生活事件,情绪对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的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自我心理、情绪状态的感知判断能力和调适能力,强调行为健康与身心健康的自我维护与自助、行为健康与个人的发展以及提倡学生在校遇到问题寻求心理帮助、利用心理咨询;发展篇,发展是在校大学生的主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多为发展性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侧重于发展性教育而非心理治疗意义上的咨询教育,基于这样的理解,本书运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在校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学业、人格发展、求职与就业、婚姻、恋爱、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十五期间,我们在继续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的同时,抓紧了对渗透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开始了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本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撰写而成。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和方法,以及几年来,我们积累的大量使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案例。相信这些实例能为大家提供很好的借鉴。 本书分为四章,章介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特征和标准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任务等。第二章介绍了西方心理教育的模式和我国研究者曾经建立过的模式,其中重点介绍我们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第三章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咨询、课堂教学中的心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本书以心理卫生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师心理发展规律为背景,广泛运用了教育学、医学、社会学、教师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力图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规律;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力图对教师心理卫生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做出贡献。同时, 本书填补了国内教师心理卫生学著作方面的空白,也必将为教师心理卫生学的教学与科研起促进作用。 本书既有一般心理卫生知识及理论的介绍,又有教师职业心理问题的分析,把教师的心理发展规律放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来探讨,引证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有些章节的内容是全新的,首次在国内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在开展教师心理卫生工作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想法。 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也可作为师范生和各级各类教师的参考书,更可作为学校开设心理卫生、心理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等,本书通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新的理论成果,帮助立志从事教师工作者奠定较好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优秀教育教学实例,使学员能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分析、了解中学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情况和基本要求。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岗前培训的教材。
本书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系列用书”之一,该书集作者多年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全书共分理论、设计、操作、评价四个篇幅,分别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概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分析、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示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求全面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