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象征解读》一书全面、系统地阐释沙盘游戏及沙盘心理治疗中所需理解的沙具象征、结构象征、主题象征、原型象征、动态象征等内容,解决了沙盘游戏使用者常见的痛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全面、高效地了解沙盘游戏中的象征内容,从而更好的解读沙盘作品。
nbsp nbsp《《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解读》内容基于中国心理学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以介绍该文件总则和各章要点为主,逐条解读重点条款,并辅以案例加以讨论和分析,每章结尾处设有小结(帮助读者回顾本章重点内容)、思考题(引发读者对本章内容做进一步思考)和参考文献(列出本章引用的重要及经典文献,供有需要的读者查询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总则、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与督导、研究和发表、远程专业工作(网络/电话咨询)、媒体沟通与合作、伦理问题处理,以及伦理决策。
本书从人类欲望产生的生理结构入手,阐述了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同时本书还依据欲望系统理论和欲望层次理论构建了逐层递升的人类欲望塔(亦称人类精神塔),描绘了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全景式路线图,并由此建立了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奇点理论和人类世界观形成理论,揭示了宇宙的功能性存在意义,而且还从多个视角论证了欲望是人类精神宇宙的*推动力的崭新命题,深刻解读了宇宙客观意志与人类主观意志的深层次演绎关系和转化原理。
齐格蒙特 鲍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当代西方 社会理论家之一。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1954年起在波兰华沙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系任教,1968年被反犹主义者逐出波兰,1972年起任教于英国利兹大学,1990年被授予雅马尔费奖 (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尔诺奖(Theodor W. Adorno Prize),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流动的现代性》《共同体》《个体化的社会》《被围困的社会》《怀旧的乌托邦》等作品。
人生的经历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人要学会取舍,方能找到未来的方向。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将挫折当做绊脚石,退回了原点,而有的人却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适当地取舍是你迈向成功阶梯所必须经历的。
《茵梦湖 研究》内容简介:本书继续了作者《茵梦湖(原始版)》的比较文学研究,包括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的影响以及与宋代笔记小说《放翁钟情前室》类比。简评施托姆早期小说《玛尔特和她的钟》、《大厅里》、《身后事》、《茵梦湖》、《一片绿叶》、《阳光下》、《安格利卡》和《在施塔茨庄园》,着重了解写作手法在《茵梦湖》前后的演变;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配合翻译了《大厅里》和《身后事》;讨论与《茵梦湖》写法有相似之处的同期几本德文小说;大幅改写了原有“《茵梦湖》小说里的暗示、象征和引用”;介绍了施托姆的宗教观和情感观;盖尔特鲁德的《我父亲是怎样经历‘茵梦湖’的》。为深入理解施托姆写作《茵梦湖》时个人生活对其创作影响,附录收入施托姆与初恋贝尔塔绝大部分通信;写给第二任妻子朵丽斯的信以及
本书记录了一位古典诗歌写作者多年读诗的深刻体认。作者以深厚的经史功底和丰富的写诗心得,摒弃大而无当、只会发出赞叹声的“赏析”,既对诗歌艺术进行了专业的品评,更深入挖掘前贤为人处世的精神,诠释了何为“工夫在诗外”。本书写法随性、内容丰富,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融合无间,希望能为读者朋友带来一些见闻或思考方面的增量。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6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5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每每针对社会热门话题、名家名人指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缪钺著的《冰茧庵论学书札(上)(精)》收录有名学者缪钺与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抢先发售出版,极为珍贵。论学友朋中多为文史学界名家,如吴宓、刘永济、陈?、劳斡、杨联陛等先生,内容广涉史籍考订、诗词品评及学界之书人书事,深具价值。其中与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诸先生学术合作期间的通函,尤见前辈学人治学的谨严风范。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 略萨的专题文学评论,系统收录了他在过去50年里针对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略萨在1963年次采访博尔赫斯,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在这本书中,略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既保持着对博尔赫斯的毕恭毕敬,又将博尔赫斯隐藏极深的瑕疵悄然揭露:“的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甚至也不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中,哪怕是博尔赫斯,这个已经接近的人。” 略萨对博尔赫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转变。青年略萨对萨特等介入式作家很感兴趣,排斥博尔赫斯这样的纯文学作家。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想法逐渐产生变化,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一道成为了对略萨影响Z大的作家之一,这种转变和思考的过程是很迷人的。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