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面貌(精)》是维吉尼亚·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系列之一,*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建立完满人格的典范指南。《心的面貌》是将自己看成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个体。其中包括我们喜欢的部分,我们不喜欢的部分,我们将之隐藏的部分,以及我们想要展示的部分。随着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你会发现,这些不同的部分之间会时有冲突。此时,不要在冲突中驻足,再深入挖掘每一部分,找出其中那些好的意图和积极的渴望。每一部分都是在表达你自己,或是邀请你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加均衡。仔细倾听。早期的信息并不总是很清晰,每一部分所传达的意义都可能成为有价值的问题。
安东尼莫里斯尼克编著的《非常性心理的自我诊疗》是一本通过精神分析法解析精神病学、性心理失常和性健康的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当前世界各地存在的真实案例来讨论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性健康和性问题。此外,它还介绍了性上瘾这一概念以及各种性病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式。 《非常性心理的自我诊疗》通过真实的病历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来阐述问题,帮助读者了解所讨论问题的本质所在。这本书针对性失常进行精神分析,对精神分析的概念给出了准确的解释,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的语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区分了术语在特殊、技术及精神分析层面的含义与它们在普通字面上的一般含义,比如“潜意识”和“压抑”。 《非常性心理的自我诊疗》是了解性心理和性疾病等问题的一本指南。针对那些渴望了解性失常和
本书博采众家之长与作者自身十多年咨询经验的结晶,为读者带来姻、家庭、自身成长与咨询技巧的多重升华。 本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性,二是操作性,三是实用性。书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以及运用“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解决途径。这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书,书中的一些理念更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石:“改变来访者内心世界对人事物的认识,就会带来认知的不同,所有效果都来自于来访者心理状态的改变”;“下一代要比上一代更有资格、更有力量地把生命传承下去,心理辅导就是要把人的力量找出来”;“要让来访者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状态更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人生实现‘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给来访者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拿走他的选择”。这些理念追求的意义体现在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系列之一,更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建立完满人格的典范指南。《尊重自己》中“我就是我”这首诗美妙地表达了对每个生命的独特性的赞美和欣赏,它意指所有关于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的感受,你的成功与失败。即使你不了解自己的,也要爱自己。接受那些适合自己的,抛弃那些不再适合自己的。我希望你们能经常读读这首诗,逐渐内化它所蕴含的意义。对“我是谁”的认识越深入,我们就越能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本书系共包括:《沉思冥想》《心的面貌》《尊重自己》《与人联结》
本书通过代表人物、年代、核心哲学来区别心理治疗流派,关注心理治疗的情绪模式。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作为探索情绪的框架,本身就是心理治疗,也就是说心理治疗的不同流派反映了情绪的不同分化形式。 不同观点的复杂性既反映了情绪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心理治疗所需努力的复杂性。如果心理治疗不兼顾这个多元性,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代表人类生活的情绪和需要的多样性。 督导关系和治疗关系之间的相似过程,证明需要重视情绪。尤其当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关系更加公开时,被督导者害怕在督导中被耻笑或暴露脆弱,督导者要有相应的协调。
本书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萨提亚生命能量之书”系列之一,更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建立完满人格的典范指南。在《与人联结》中,萨提亚强调了个体层面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应该是真诚的,是开放的,是健康的。她始终信仰直接、坦诚的人际关系。我发现,中国人在谈论商业议程以前,会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方式先与陌生的对方取得联系、增进了解,这也是萨提亚非常认同的。与真实的自我相联结,与自我的深层渴望相联结,并对这一渴望做出回应,是她工作的深层目的。她一直致力于此。虽然身处多重关系和角色中,我们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与自我联结、与他人和谐共处,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本书系共包括:《沉思冥想》《心的面貌》《尊重自己》《与人联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对日月、山川大海、风霜雪雨、树木花草、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的喜好倾向不仅可以反映人性格和情感的特点,而且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更替变化本身就是人类生理和心理自然节奏的本源。阅读由邱鸿钟编著的《大自然是一间疗养院 (第2版)》有助于我们培养热爱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持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健康心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日月、山川大海、风霜雪雨、树木花草、虫鱼乌兽等自然景物的喜好倾向不仅可以反映人的性格和情感的特点,而且春夏秋冬四季物候更替变化本身就是人类生理和心理自然节奏的本源,阅读本册有助于我们培养热爱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持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健康心理。
人是一种不断探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目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无论是自卑、自大,还是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神经症者往往存在自我认识偏差的问题。阅读本册有助于我们对自我的反思,树立正确的和积极的人生观。
伊万·吉伦著,方双虎等译的《人为中心疗法(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教材)》对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实务及基础作了 详尽的阐述。作者伊万·吉伦专注于心理学的基础。并融入当代心理学的发展,阐述了人为中心疗法所依托的人格理论及其本质特征。人为中心疗法的本质特征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一致性。《人为中心疗法》这部著作不仅有益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心理咨询的受训者、护理专业以及无心理学背景的人为中心治疗师也将大有帮助。
在“后科学时代”,人们已经确定科技与生活的舒适度有关,却与心灵的快乐无关。在18世纪前,宗教锁住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冀求科学解放宗教的束缚,但后却被科学掏空了心灵,只剩下理智的心智。于是,很多可能存在的事实被忽略…… 一位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在催眠病人时,发现了病人潜意识中的另一个“我”,他放下严谨的科学逻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弗洛伊德让来访者躺在沙发上,不让来访者看见他。皮尔斯有时站着,直接面向来访者,这样来访者可以观察他、甚至触摸他,一起讨论他们之间身体和情感互动的感觉。大多数现代治疗师选择折衷的办法,坐着面向来访者,讨论一些思想、情感、精神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到了现在,更激进的治疗互动模式倡导通过电话甚至互联网来进行治疗,而不要求面对面晤谈。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方面的这些差异,强调了提供鼓励治疗双方投入和互动的核心促进条件的重要意义。 所有治疗模型都要求来访者和治疗师一起投人到治疗中,才能使治疗有所进展。剩下的问题是,什么形式的投入、多大程度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来访者和治疗师双方一定程度的诚实似乎是个关键的因素。它是接触来访者的真实问题和维护真实的治疗关系所必需的。
语言怎么才能适当地描述和表达虐待、困惑、拒绝、自我嫌恶、孤独和绝望的情感呢?当来访者不能表达自己时,治疗师又如何能够对他们的特征做出回应呢?在治疗过程中,是否能为治疗师和来访者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创造一种他们之间的语言,使来访者能用这种语言来探索他们自己的真实面目,并更精确地反映自己的真实体验? 探索治疗关系中语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是通过语言,才能描述自我;正是通过语言,自我才能界定他人;也正是通过语言,人们才能彻底地让自己投身(或不投身)于关系中。 语言不仅仅是认知的活动,它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交织在一起。人与语言的关系反映了人生的情感模式。
如果说“心理健康是*的财富”,那么本书则是“获得财富的100种妙法”。本书以“实用、有趣、神奇”为原则,从诸多心理疗法中精选了100种,并结合案例对这100种疗法进行了详细解析,以便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同时,本书穿插了数十位心理治疗师的简介,以及对多种常见心理疾病的说明,可以让读者对心理治疗的定义、种类和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此外,本书采用了图解的编辑手法.用流程表和插画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现本书的主旨:无论是正在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还是正在预防心理问题的人,或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意识的人,都需要了解心理治疗,因为它将为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提供援助。
《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作者赵冬梅)包括了心理创伤概述;心理创伤理论;心理创伤与分离的国内外研究;心理创伤的治疗理论与相关技术;一例性心理创伤个案的分析与治疗等内容。《心理创伤的理论与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细耳聆听专家讲述 迅速掌握心灵攻略 心理治疗与牙科检查、体格检查、或汽车发动机更换机油之类的事,没有什么不同。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忽视”自己的问题和症状,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坏的影响和破坏。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会出现在生活的重大领域,如爱、工作和自尊,有时程度严重,以至使人失去与自己的情感、目标、自己的真正生活意义的接触,这时人就只是生存着,而不是真实地活着。
本书是“心理治疗核心概念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治疗师自我应用的知识点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工具的自我、真实可信的自我、超个人自我、培训和督导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这是所有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图书,它聚焦于治疗师或准治疗师们经常回避的那些禁忌和令人不舒服的话题,以及那些在其回避行为背后的无益的传说,例如: 对病人发脾气; 费用难题; 治疗师生病、变老甚至死亡; 治疗师的恐惧、羞耻与愧疚; 性取向和自我暴露; 为了成功或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而违背自己的职业以及价值观。 …… 本书竭力避免把一个“正确”的答案硬塞给读者,而是鼓励读者用心了悟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情境,强调开放、真诚、勇敢地不断质疑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