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杨懋建《留香小阁诗词抄》《留香小阁诗附词》《实事求是斋文抄》诗词文集3种,《京尘杂录》笔记1种,《帝城花样》笔记1种,合为《杨懋建集》。杨懋建 (18061872),字掌生,号尔园,广东嘉应州人。道光辛卯恩科优贡、举人,后因科场作弊故被罢,流放于湘西达十年。晚年在广州、连州等地教书、做幕。
新近发现的袁世凯、金兆藩、叶景葵、蒋抑卮、叶景葵等近现代名家尺牍
沈锡庆(1884~1936),浙江绍兴人,徐锡麟表侄,早年加入光复会。是民国时期批负笈东洋、投身法界、潜心司法实践的践行者,曾在司法行政部及任永嘉、吴县、上 海等地方法院院长和浙江、江苏、湖南等省高等法院审判推事,并在东吴大学教授《审判实务》。本日记始于1931年1月,至1935年12月止。记录了其在南京的生活、司法 部的工作状况及民国司法草创变迁、艰难发展的轨迹。反映了民国司法界有识之士借鉴西方司法经验,探索中国司法道路,培育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程序的艰辛探索。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心学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卷是王阳明教学问答语录;中卷共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则为王阳明晚年思想的论述,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入门读物。 本书是较早一批译注《传习录》的经典作品,2018年全新修订。由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鲍希福参校南本、宋本、朱本、陈本等多种版本对《传习录》进行校注,修订差错、溯本清源;内容翔实,旁征博引;不仅逐字逐句详细翻译了传习录原文,更标明了出现在文章中的相关人物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区分与查阅,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原汁原味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帮助读者理解,是学习心学理论和王阳明思想的诚意之作。
《云溪友议》为晚唐处士范摅所著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记述了开元以后的文人逸事,其中的许多故事或可与其他笔记小说参杂互见,或者收入《新》《旧唐书》成为官方认可的史料。《萍洲可谈》是宋代朱彧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内容偏重于朝堂典故和宋代的海外贸易及社会上的一些逸闻趣事。
本书为论文合集, 收集古籍整理与研究论文多篇, 如《陕西存藏古代交通碑刻述论》、《 刊本、稿本校异》、《 卷二校注》、《 校读举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 新见唐柳秀诚墓志考释》等。
《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刊,约请学界专家对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辽宋夏金史、元史、明清史六个时段的40年研究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同时考虑到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题性,如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文化史等,又约请常建华等专家就诸专题进行综论。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玄学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小说中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语大多源于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也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积累,闪耀着先辈智慧的光辉。本书对所收录的成语从释义、出处、典故三方面进行了讲解,读者朋友们不仅可以将其当成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来读,还能够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更多成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使用。
我国古代的文章选本,根据现有的记载,当以西晋杜预的《善文》为最早。但此书久已散佚,从《史记·李斯列传》《集解》说到佚名的《遗章邯书》“在《善文》中”看来,则此书所选作品,上包秦楚之际,它是否还选录了战国或更早的作品,已无从考知。现今尚存的总集,则以梁萧统的《文选》为最早。《文选》所收的作品,不但有赋、有文,而且有诗,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所有的文体。就《文选》所收的作品而论,辞赋虽上采屈宋,而散文则基本上自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始,其中的一篇先秦文章是托名于孔子弟子卜子夏的《诗大序》,其实据现代多数学者研究,大抵认为此文是汉代人的作品。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编选汉魏六朝文的工作,实际上从杜预已开始,中经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至《文选》的出现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此剧塑造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男女主人公,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无数青年人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是明代南曲的代表。《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
本书为论文合集, 收集古籍整理与研究论文多篇, 如《陕西存藏古代交通碑刻述论》、《 刊本、稿本校异》、《 卷二校注》、《 校读举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 新见唐柳秀诚墓志考释》等。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学者、官员,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历任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三司使、延州知州等职,晚年退居梦溪园,撰写《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者是北宋学者沈括。该书正编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六百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军事、科技等多个文化领域,内容广博,记叙精当,见解独特。书名虽为《笔谈》,学术价值却远胜于当时的同类作品,特别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论述与记载,在历代文人笔记中都极为罕见。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