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共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解经》,三国时期魏国何晏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代《论语》曾因战火一度失传,至汉代才重新出现了若干传本,其中*著名的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等三大流派。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论语》,对《论语》重新修订,消除了三家的差异。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在郑玄、王肃《论语》注的基础上,集诸家之善,与郑冲等人共同撰成了《论语集解》。南朝梁武帝年间,皇侃作《论语义疏》,以道家观点对《论语集解》进行了注解。北宋咸平二年,邢昺奉宋真宗诏命,从新校定《论语》,改定皇侃等人旧疏,作成《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对《坛经》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以《坛经》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文化典籍的斟酌特点和斟酌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坛经》所代表的惠能南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中。近现代涌现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潮,是《坛经》中注重现实人生、心性的说明。这一特点也正是禅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和人生中能生发慧光、助照人生寻找自我无价大宝的契机所在。
一九九三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喪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
《有高楼续稿》是作者刘石继《有高楼杂稿》之后的又一部以论文集形式呈现的学术著作,涉及唐宋文学、古籍整理、书法艺术、当代学术研究等方面,所收诸文多针对以往研究中的笼统或不确处进行考辨,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获的见解,反映着作者的学术理念与其追求堂而皇之的体系建构,不如做一些有切实内涵的具体研究。
《新学伪经考》是晚清维新康有为的重要作品,极具历史意义但从学术角度而言,则此书缺陷颇多。本书以一九一七年万木草堂重刻本为底本,并与原刊本对校。原著全部引文。均经覆核。校勘所见舛误及作者修改原文处,已知转引他书而不言所本处,底本与原刊本相异而文意有别处,均以边注形式出校记指出。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字带有民族智能、民族风格。《论语》、《史记》、《孟子》、《庄子》、《战国策》、《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红楼梦》等,这十本书应该是现代国民的“*限度经典”,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没有读过这十本书,就称不上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是,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忙着被教改、社会忙着全民英检、国家忙着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为忙碌的人们炖一锅大补汤,用最活泼简明的文句.把经典的精粹提炼出来,让大家可以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在做完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把病痛治好后,让我们来培元固本,增强功力,站在文化
本论文集为《古籍研究》的很新一集,繁体横排。本论文集收入古籍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栏目有文史专论、目录与版本、校勘与注释、文献辑考等,内容涉及古籍目录、版本、校勘等,古代文学实证研究,以及很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成果介绍、评价等方面。读者可以藉此了解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领域的很新动态。
《西游记》,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道尽人妖之间的种种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