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是陈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础上,分条陈列旧刻至误的类例,总结概括校勘学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与校勘方法,是校勘学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校勘之学起因于文件传写中的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概率也越高。校勘学的任务就是要改正这些传写中出现的错误,恢复文本的本来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别最微。 《史讳举例》举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方法,以及与必会有关的诸问题。是一部避讳学总结性的著作,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书。避讳为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唐国史补》三卷,唐人李肇撰,主要记载了唐代自开元至长庆年间的人物轶事,并涉及当朝的典章制度、风俗物产,是存世唐人笔记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作者李肇,元和中曾为翰林学士、左补阙,大和中由中书舍人左迁将作少监,后外放州郡。因其历职中外,于当朝掌故多能知悉,纪事多为后人采信。《唐国史补校注》一书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校汲古阁影宋钞本、《四库全书》本等,并参考《唐语林》《太平广记》等书,勘正底本讹脱;笺注中征引原始文献,对涉及人物生平做了大体勾勒,并详细注释史事本末,是一个整理程度较好的版本。本书可以为唐代历史、制度、文学和思想文化研究,提供大量基本资料。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典藏版》,是继我社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吴汝纶*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李长林校注的《吴汝纶东游丛录(精)/走向世界丛书》全面介绍了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为清末教育改革提供了翔实而具体的材料,并为以后学制制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内容包括文部听讲、游览日记、各学校所赠图表、教育家谈录、学士大夫时惠书札,几乎是记载日本教育的 百科全书 。
载振*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吴仰湘校注的《载振英轺日记(精)/走向世界丛书》主要记载了作者一行访问各国期间有关外交礼节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形,以及各国的政治、学术、律令、典章、商务、学校、议院、工艺等情况。《英轺日记》在考证研究各国政治、学术、律令典章以及商务工艺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有别于同时代其他出洋日记。
《孙明复先生小集》,原名《睢阳子集》,宋孙复著。本书于元战乱之后亡佚。清代赵国麟始获孙复诗文集之钞本,有诗文二十二篇,附录三篇,名曰《孙明复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钞本、《四库全书》本、徐坊过录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聂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记录,弥足珍贵。此次校点以杏雨山堂刻本为底本,以旧钞本、李本、徐本、《四库本》等为校本,不仅校勘精良,还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样的同时,辑得孙复佚诗六首,佚文二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春秋尊王发微》是孙氏最重要的著作。案李焘《续通鉴长编》曰:“殿中丞、国子监直讲孙复,治《春秋》不惑《传》、《注》。其言简易,得《经》之本义。既被疾,枢密使韩琦言于上,选书吏,给纸札,命其门人祖无择即复家录之。得书十五卷,藏秘阁。
《折狱龟鉴》是宋代法学家郑克撰著的一部法学著作,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全书分为释冤、辩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二十门,四库全书归为八卷。书中包含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侦查破案、法庭审讯、司法鉴定、痕迹物证、调解纠纷、辨诬雪冤、定罪量刑等方面疑难案例三百九十五个,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中大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考辨。《折狱龟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汇编,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特别是法学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在案件的侦破、检验、审讯、判决和平反冤狱等方面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司法实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绘刻本名著新编:孝经传说图解(套装共4册)》是以《孝经》为旨义,配以历代民间流传的孝行故事绘刻而成,图文宣传孝道,敬老爱亲,身体力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读来,剔除其糟粕,仍不失为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该书据清嘉靖云豫堂刻本影印,共分4册,全册200则故事,文字易懂,故事性强,亦可为童蒙读本。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地理書。自成書以來,就以其獨特的神秘性,吸引着歷代學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吴任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其《山海經廣注》是清代第一部《山海經》注本,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在校注方式上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更趋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光绪二十年十月,王之春到京师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及三年俸满奏请先期陛见,被派以头品顶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前往俄国唁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及尼古拉二世加冕。王之春*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王之春使俄草(精)/走向世界丛书》八卷,就是记述他自光绪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使俄,历经香港、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也门、沙特阿拉伯、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俄国、英国,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七日回国销差,期间所见所闻。全书不但记录了作者在俄的外交活动,还记述了他在造船厂、钱币局、教堂、皇宫、博物馆、水师学堂、炮厂、报馆等地的游览和观察,是作者对俄罗斯 山川、险要、政治、帑藏、兵力、物产、*、风俗 的详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