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 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 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
《易经》,亦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汉书 艺文志》称《周易》的成书经历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的发展过程,其中的 三圣 主要指的是伏羲、文王和孔子。《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形成了中国人理解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发挥了中国人修心养性的 内圣 之学,规定了中国人的齐家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经世致用的外王之学,培育了中国人医武养生的生命智慧,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易》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基本的文化心性之结构。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根本,被称为儒家六经之首,是对后世影响深、广、长的古经。 《易经》初是一部占筮之书,它“决嫌疑,定犹豫”。“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易”也是“变易”的意思。据说周文王被囚羑里,演练伏羲八卦成六十四卦,周公做爻辞,孔子做十翼。 孔子评价《易经》:“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先得之报。”《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曾激励着无数的志士仁人。 《易经》是哲学家观察世界的智慧之源;《易经》是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石;《易经》是道家毕生修炼的功课;《易经》是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其“否极泰来”包含着事物变化的奥秘;乃至于现代计算机就是建立在周易使用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 本书次序,
吕绍纲先生是当代易学名家,其易学研究坚持孔子开创、王弼弘扬的义理传统。《周易阐微》是和其师金景芳先生合作完成《周易全解》之后,觉得意犹未尽,而另行撰写的,是20世纪义理学派的代表作。此书对易学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周易》的性质、作者、筮法及其中蕴涵的哲学、《易传》思想归属、历代象数的评议等,根据传世文献,并结合20世纪新出土简帛文献作出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周易》在孔子赞《易》后已由卜筮之书变成为哲学之书,其核心是人生论。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市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易经研究会会长、《上海道教》主编等职。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很深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华易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内容介绍:《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之一。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在中国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炼丹文献,它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炼不出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但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古代化学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此书就被吴鲁强和坦尼·L.戴维斯翻译成英文,在海内外传播。 《周易参同契(汉英对照)(精)》的作者是魏伯阳。
《周易》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就可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再说《周易》的名称来源较早,《周礼·春宫·大卜》里就称《周易》,历来有关《周易》的著作也大都称《周易》,如魏玉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正义》,唐李鼎祚撰集的《周易集解》,宋朱熹撰的《周易本义》,因此书名还是称《周易》。
本书作为初学者的入门向导,从《易经》的卦辞、爻辞以及《易传》中选出近三百条警言妙语,分门别类,逐条解说,间加说明,指出精义。选文尽量包括《周易》中的全部思想精华和语言精华,解说注意吸收古今研究者的成果,其中当然也有编选者个人的看法。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水平,解说在力求准确的前提一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希望读者通过这个通俗介绍,轻松愉快地进入《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尽情领略这部奇书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辨,欣赏它珠玉锦绣般的文辞,并初步掌握打开进入这座神秘殿堂的钥匙,以便今后能够独自去探讨它无穷的奥秘。
这套丛书的体例是原文加注音,古今字、通假字以右下角黑框标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以改变拼音字体的形式标出。同于保护儿童视力的需要,我们采用了大字排版的版式,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进行背诵。为了保证本套丛书的质量,我们请专业学者在这些经典通行本的基础上进行注音和校勘,并请权威专家进行审定,以保证本套图的质量。 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一些大德告诫说: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这也是经典诵读工程推出的初衷。总起来就是精、熟、悟、用、巧、新六个字。其中,悟、用、新这四个过程中是有解释的。但是解释好在精、熟的基础上进行。至于在心无旁骛、一心熟读的过程中开悟、证悟,那更是了不得的事情,一般所谓解释都用不着了。
《易经》,亦名《周易》。全书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周文王、周公所作卦辞、爻辞);传文是孔子及其弟子解释经文的传,又名《十翼》( 即《易》之双翼),分别为《彖辞传》上下、《象辞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僦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 作者对《易经》原文,逐字逐句讲解,无惊世骇俗之论,无虚远玄妙之谈。摆在面前的虽是上古圣人之书,而听到的则是饱经人世沧桑、具有豁达胸怀的一位学者的妙语微言,所举证者无非人们日见日为的平凡之事,令人如听家常,如坐春风,没有天方夜谭的奇闻,没有照本宣科的套话,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易经》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对后来的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易经》仍然历久弥新。《易经》博大精深,研读者偶
木书是有关《周易》图谱完备的工具书,收图近千幅:它以图谱的形式探索、解释《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 本书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无穷,闪烁着古代东方智慧之光芒。 木书为易学精华书系之一,是有关《周易》图谱完备的工具书,洋洋数十万字,收图近千幅,它以图谱的形式探索、解释《周易》之精蕴,从而“藏万于一”,使读者存一书而可见易图发生及发展之大概。本书图象内容跨越哲学、象术、术理、大文、医学、军事、堪舆、卜筮等众多领域,是对《周易》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探寻。其中对天地万物共通规律的揭示,堪称穷幽测隐,奥妙
焦循,字里堂,一字理堂,清代大儒。他自建雕菰楼,足不履城市十余年,潜心治学。于经学、易学、史学、算学、训诂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众多著述。是清代中期的重要学者。学方面,焦氏之易,将数学运算的逻辑引申到《易》,从而建立起“旁通”、“相错”、“时行”等特有的演绎推理系统。他的易学研究发千古未发之蕴,在易学史上有着重要价值,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当前易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居渊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焦循研究,本次将焦循的易学著作集中整理,不仅对焦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易学研究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