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 十翼 ,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以其富有特色的哲学思维和结合史事的解说,为学问之冠冕。《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今多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但不仅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之代表。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虽说文字大体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曹元弼所撰《 学》是易学研究 的重要作品。它按照张之洞《劝学篇》列举的七目: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和流别,对《 》的基本体例、思想内容、学术疑难、解释流派进行疏通。《明例》讨论了《 》体例以及各易家家法。《要旨》分为上下两篇,摘取 重要的经句进行阐发。《图表》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现了《明例》所涉及的体例。《会通》则将《 》与其他经书相互参照、融会贯通。《解纷》对易学 的学术分歧进行了折中、调解和推陈出新。在《阙疑》中,《河图》、《洛书》、先天、后天等难题被忠实记录,多闻阙疑,以俟后贤。历 的易学流派和历史脉络则在《流别》中得到处理。《 学》广泛吸纳诸家论说,汉宋兼采,在文字梳理、音韵训诂、思想诠释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推进。叔彦先生在书中将易学诠释与时代的忧患意识相结合,将易学大道
谷梁显于宣、元之间,不及一世。东汉以来,名家遂绝。旧说虽存,更无诵习。范氏觇其阗弱,希幸窃据,依附何、杜,滥入子姓,既非专门之学,且以攻传为能。末学肤受,喜便诵记,立在学官,历世千载。原夫素王撰述,鲁学独专,俗义晚张,旧解全佚。辛巳中春,痛微言之久陨,伤绝学之不竞,发愤自矢,首纂遣说,间就传例推比解之。癸未,计偕都门,舟车南北,冥心潜索,得素王、二伯诸大义。甲申初秋,偶读王制,怳有顿悟。于是向之疑者尽释,而信者愈坚;蒙翳一新,豁然自达。乃取旧叶重录之。戊子,诠释公羊,继有删补。庚寅,纂述左氏。癸巳,读礼多暇,取旧蘗重加修订,虽在会通三传,而鲁学家法不敢稍踰。又旧藁至今十年矣,所说多不同,非大有出入,不悉削之,以存入门之迹。经、传微奥,钻仰无穷,俟有续得,拟再修补。博学君
《卜筮正宗》,清王洪绪撰辑。《卜筮正宗》集六爻卦法之大成,对后世影响深远。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卦法,驳斥了泥于神煞、古法、定例的谬误,强调六爻占卜术应该以“阴阳、动静、生克制化之理而圆神活变”,从而使六爻占卜法在千余年过程中的种种迷误澄清,使得理论更加精深,更加完备,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此书犹为珍贵,在存世的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首屈一指。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 田间易学》由(清)钱澄之 撰;吴怀祺 校点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正义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周易》,又称《易》、《易经》,是中国古代用于占卜吉凶的书,含有一定的古代哲学思想。全书为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包括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爻辞。传包括七部分计十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异”。
本书为焦循著作集之一种,是对焦循易学文献的汇集,收录《易章句》《易通释》等五种,对了解周易具有重要文献参考价值。
《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古老、有权威、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代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旧传伏羲始画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司马迁语),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认为《周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商周之际的一批巫官、史官和卜官,参照世代相传、不断积累的占筮资料和社会生活经验逐步整理加
《易经》,亦名《周易》。全书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周文王、周公所作卦辞、爻辞);传文是孔子及其弟子解释经文的传,又名《十翼》( 即《易》之双翼),分别为《彖辞传》上下、《象辞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僦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等。 作者对《易经》原文,逐字逐句讲解,无惊世骇俗之论,无虚远玄妙之谈。摆在面前的虽是上古圣人之书,而听到的则是饱经人世沧桑、具有豁达胸怀的一位学者的妙语微言,所举证者无非人们日见日为的平凡之事,令人如听家常,如坐春风,没有天方夜谭的奇闻,没有照本宣科的套话,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易经》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对后来的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易经》仍然历久弥新。《易经》博大精深,研读者偶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
《湖湘文库:凝园读易管见》围绕着《周易》卦爻辞,包括彖辞、象辞来阐释《周易》每卦每爻的精义要旨。每爻每卦的义理都能够自圆其说,都能够自成体系。难能可贵的是,《管见》中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罗典长期读易学易的心得体会,都是他自家苦苦揣摩、体贴、玩味出来的,甚至有许多是他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后豁然开朗的结果,具有浓郁的罗记风味。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本书作者尚秉和,字节之,河北省行唐县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逝于1950年。为前清光绪进士。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尤精于易学。其代表作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及《周易尚氏学》。上述三部著作,奠定了尚氏在中国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 尚氏之学的根基在《焦氏易林》。而《焦氏易林》全面保留了《易经》、《左传》、《说卦传》等先秦易学精髓,即象数之真谛。至东汉始,易学开始走下坡路,易道渐次失传。而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辈,所传之《易》,并非易道之真谛,而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易象符号嘎然沉寂,代之而起的是荀、虞之流卦变、爻变之《易》。于是,才有青年才俊王弼横扫象数、清谈空理之风。真可谓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呜乎!易学从此江河日下,冥冥长夜二千年矣! 尚氏在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
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书杂物放置在一起的“四库全书薈要”,所幸该书不僅完整无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薈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在竄逃之际,又把“薈要”运到台湾。一九八五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本,共五百册。 由於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薈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於“薈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於歷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於中国古代歷史与思
一、本辞典共收词目4608条。包括易学常识、易派易例、经传要语、易辞衍用、治易名家、易学要籍、别类参列等七类。 二、词目表词目首字画数数编排。 三、一词多义的词,用①②③④等分项解释,但仅限于有关《周易》经传及易学内容者。 四、“经传要语”词目,含卦名、爻名、《十翼》篇名、经传重要辞语等,为本辞典的主体部分。 五、后人融合《周易》言辞铸为成语者,亦间为采摭简释,列为“易辞衍用”一类,以明《周易》对汉语言文学之影响。 六、“治易名家”词目,一般以人物本名作正条,重要人物的字号酌列参见条。 七、“易学要籍”词目,以采录目前尚存的历代重要易类著述为主。 八、“别类参列”词目,含易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未能归入前六类的内容。 九、历史纪年,中国古代史部分一般用旧年纪,夹注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