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 春秋三传 中较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春秋左传研究造诣尤深,着有左氏春秋义例辨;早年研治古谶纬之学,撰成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继而又从事两周史地研究,遂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赞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二书。其著作尚有汉晋遣简识小七种、大学中庸今释、旧学旧史说丛、涧庄文录等,并编有五华诗苑。因陈盘先生的学术成果在大陆难以得见,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合作,首度出版陈盘著作集。
春秋左传研究造诣尤深,着有左氏春秋义例辨;早年研治古谶纬之学,撰成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继而又从事两周史地研究,遂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赞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二书。其著作尚有汉晋遣简识小七种、大学中庸今释、旧学旧史说丛、涧庄文录等,并编有五华诗苑。因陈盘先生的学术成果在大陆难以得见,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合作,首度出版陈盘著作集。
《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始终
《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始终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说孔子《春秋》而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间周朝及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影响中国后世史学、儒学的一部重要史书。《左传》不仅写史实,还记人物,文字清晰朴实,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作品的典范。
本《春秋左传》文本足全,为全译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传》的全本。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叙事解《春秋》,记录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群像,在经学、史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春秋公羊释例后录》收入《清代春秋学汇刊》,为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在《春秋》学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归纳并阐发了汉代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之义例,为清代公羊学的经典力作;又《春秋公羊释例后录》六卷,收入刘氏其他七篇《春秋》学重要著作;书末另附民国杨钟羲撰写的《续修四库》相关提要六篇。此次标点整理,以我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嘉庆本为底本,校以学海堂本、上海书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