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 春秋三传 中较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本《春秋左传》文本足全,为全译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传》的全本。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叙事解《春秋》,记录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群像,在经学、史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春秋左傳研究造詣尤深,著有左氏春秋義例辨;早年研治古讖緯之學,撰成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繼而又從事兩周史地研究,遂有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贊異、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二書。其著作尚有漢晉遣簡識小七種、大學中庸今釋、舊學舊史說叢、澗莊文錄等,並編有五華詩苑。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最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本书是为适应当代中学生的阅读需要,特别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历史文化名著课外读物。 该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名家执笔,从《左传》中精选出28篇脍炙人口的故事,使中学生朋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了解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从中受到启迪。全书对名著原文作了简要、通俗的注释和白话翻译,同时还从现代色度给予了精当的点评。尤其独到的是,每篇后面都结合故事内容提出了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引起读者深思,颇具有教育启发意义。 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结构新颖,内容丰富,是领略古代智慧、提高人文素养的入门书。可供广大中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欣赏。
《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春秋三传"中很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所以它的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 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这部书是对春秋的解释,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各国间的矛盾和斗争,擅于叙事写人,所以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候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在历史上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等名称。此书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按年编排记载了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许多历史事件。 《左传》本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也是儒家元典《春秋》的“三传”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历经战国到秦汉,传授《春秋》学的主要有五家。这五家是:《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其中“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因而均已失传。《左氏传》和《公羊传》、《穀梁传》三家都很兴盛,成为当时显学,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穀梁传》属今文学派,《左传》属古文学派。 本书是从《左传》中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
《白话左传》,顾名思义就是把古典名*《左传》译为白话,使现代读者可以读懂。但是本书又不仅仅是把《左传》译为白话而已。古代的许多东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专家的学问,如天文历法、礼仪制度等,未必是一般的读者所能了解的。因此译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灵活的改写,使读者比较容易读懂。本书可视为《春秋左传注》的姊妹篇,是读懂《左传》、了解先秦文化的很有用的一本普及读物。 本书由杨伯峻、徐提译。
《阮刻春秋公羊传注疏(共5册)(精)/四部要籍选刊》是我国儒家传统典籍《春秋》的三种注解(春秋三传)中的一种。自先秦、两汉、唐宋至清代,递相注释。阮元校刻的十三经问世200多年,是迄今 的 善刻本。《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
本套书包括:《吴越春秋全译》、《吕氏春秋全译 上》、《吕氏春秋全译 下》、《幼学故事琼林全译》、《晏子春秋全译》这五本书。 《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著作,为稗官杂记体之別史。东汉赵晔所撰,共十卷。叙述春秋时期吴、越二国之间的战事,但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在故事铺叙和人物的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还融入了相关的民间传说。文辞丰蔚富饶,颇似小说家言。 该书既是一部世所公认的历史典籍,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在我国的史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不可不读的要籍。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晏子春秋》的成书和其他先秦古籍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有一个编缀、整理和形成定本的过程。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一部重要的先秦文化典籍,此书内容十分丰富,它保留了先秦以前各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料,是我们研究先秦哲学、诸子、文学及战国时期历史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由于此书编写态度严谨,历来享有一字值千金的美誉,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后世学者称《吕氏春秋》为先秦典籍的关门之作。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全书的内容以儒家、道家的思想为主,也包含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的言行,汇合了先秦各派的学说,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宝贵资料,因此,后世学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次整理《吕氏春秋》以清光绪初年由浙江书局辑刊的《二十二子》本为底本,参照了陈奇猷编写的《吕氏春秋校释》、高诱注《吕氏春秋》、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