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文字等多种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对
《四书五经》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五经”的合称,自从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就成为了此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套装全5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论语》、《孟子》分剔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曾大力提倡这两篇。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
本书是叶绍钧先生所编《十三经索引》开明书店1934年版的重订本,是关于《十三经》的索引。书中以笔画为序,标明十三经中每个句子的页码和位置,同时附有四角号码查字法。本书一直是文、史、哲各科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普遍需要的一部工具书。
“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
全文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九卷,每卷首有总述,下分若干小类,每类下标列各写卷,并逐卷写出叙録;叙録内容包括定名、断代、研究进展等,相关的研究资料多已涵盖,而又绦分缕析,精细入微,逹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特别是在研究进展的陈述勾勒方面,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评骘得当,前人的功过得失,一目了然,可以说一则叙録就是一篇研究简史。 本项目自1997年初正式启动至今,已经整整八年过去了。八年“抗战”,近三千个日日夜夜,课题组的同仁们日以继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晋升聘岗都需要“业绩”,而我们投身的却是一项遥遥无期的“伟业”。
《诗经》是六经的头一本,现存古的诗歌集。共有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这里选的是小部分。《礼记》选了五篇。其中《礼运》讲子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夜不闭户的大同理想,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仪制度的小康之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倡导“上工治未病”,以预防为主。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共20卷。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内容简介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
《十三经》白文断句,系黄侃先生手稿。侃字季刚,湖北鄿春人,是近代著名文字、音韻、训诂学家。他对于先秦古籍如《周易》、《尚书》、《毛诗》、《三禮》、《儀禮》、《禮记》)《三傅》(《秦秋左氏傅》、《公羊傅》、《榖梁傅》)、《尔雅》等书,所费功力尤深。于《易》、《书》、《诗》咸撰有札记,散见于日记中,惜在抗日战争时失去泰半,《三禮》纔存《禮学略说》一卷,《尔雅》校语今悉録入《尔雅言训》中。 本书低本为一九一四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先生之批校,约於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0年進行,一九三二年又改正一遍。在此这前,尚有一部初校本,约於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一年比校,一九三○年冬復阅改正。两本断句相同,其他符識稍異,现特附记说明。
十三经言简意赅,历代经学家对它作出不少有价值的注疏,注疏和经文受到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因此,清代集中优秀人才,历时多年,完成一部《十三经注疏》,这部名著二百多年盛行不衰。凡研读经学者,不经历《十三经注疏》难窥门径。 《十三经注疏》问世,迄今又过了二百年,这二百年间,经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有文字训诂的,有义理阐发的,也有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到我们这一代学者,视野拓宽了,有了新的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我们有条件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个整理本的问世,无疑将为我国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这个整理本《十三经注疏》,将代替清人编纂的旧本,再流行它一二百年应当不成问题。 十三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涵盖哲学、史学、文学以及语言的文字等多种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典籍。但长期以来对
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以时间为经,对魏晋南北朝经学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编年叙述,罗列经学**的重要事件,并加以细致考辩,对研究*国经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资料翔实,有文献、考论、相关论著举目等栏目构成。
『忍』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元代学者吴亮和许名奎总结人生经验,将古籍中有关『忍』的史例和格言整理、归纳,集成了此部《忍经·劝忍百箴》。此书从先哲们居家之忍、处世之忍、为人之怨、做官之忍的一个个事例中,向读者展示了『忍』的致高精神境界。读者只有体会了『忍』之真精神,才能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真获得达说而坦荡的人生。 ★★★★★ 推荐购买更多国学类图书: 《正经》 《忠经?孝经》 《反经》 《金刚经?坛经》
吴承仕(一八八四——一九三九),字检斋,安徽歙县昌溪人。清末举人,曾应举贡会考,殿试录取一等名,分发为大理院主事,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受业于章炳麟,专治经学、小学,对历代典章名物及文字音韵诸学有深入研究,著述甚多,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成就。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先后任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多年。 本书是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序录 经籍旧音辨证》的再版,今合为一册。《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是吴承仕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所作的注,可以看作是一部唐以前的经学发展史。《经籍旧音序录》主要是对汉魏六朝作音人生平及其有关注音著述的考订,目的是为了辨明各家的时代及其使用的注音方式,以便于排比征用。《经籍旧音辨证》就旧音的传写错伪与注音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儒家“十三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 陈克明先生冶学严谨、学风朴实,是当代少有的能贯通群经的学者。先生积毕生功力执笔写作《群经要义》,纲目谨严,论述明晰,资料详实,发论公允,对“十三经”的形成变迁、内容构成以及后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得经学之大旨,是当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研冶传统文化的一本极佳读物。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著,其中的《四书五经》作为中国*思想流派——儒家重要的典籍,其对人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完全可以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相媲美。《四书五经》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古圣先贤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帮助人树立崇高理想;“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可以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可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帮助我们不断进取的无穷力量。 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编写了《
《论语》是记录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力初期,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对国人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以言和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言论,是我们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四书 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 初学入德之门 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 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笔之子书,以授孟子 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 ,简称即为 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 牛充栋。由李梅、郑杰文*的《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上下)(精)/中国经学学术编年》以时间为经,对经学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编年叙述,并加以细致考辩 ,勾勒出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建立统一帝国至汉献帝建 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之间441年的经学演变发展史, 对研究中国经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