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是民国时期小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词诠》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明白词无定义,虚实随其所用,不可执著。本书原与作者所著《高等国文法》相辅而行,前者释词,后者释文法,读者兼读两书后,庶几可会通我国古文法,于读书得事半功倍之效。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论语注(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共二十卷。卷首有康有为《序》,逐卷对《论语》进行注疏,在注疏体例上,每一卷先在开头解题,然后注明章数,再对每一章抄录原文进行详细注解。注解时通常先解释个别字词,然后引证前代儒学诸家如郑玄、朱熹的注疏阐释句义,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为主,融通古今,兼摄中外,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期达到“化古昔为今务”的政治功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近年来,有关天津地方史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且多有专著问世。《近代天津图志》的出版,则是以图片反映近百年来天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为研究、学习天津近代史提供较为集中、典型的形象资料。《近代天津图志》上限始自1860年天津开埠,下限止于1949年天津解放,共收入一千二百余幅图片,并加简要说明,再现天津的历史风貌与近代历程。
钱基博先生以集部之学见称於世,数十年精研选学,他认为选本的功用是为了“示文章之正轨,导来学以涂辙”,并进而指出:“要之普通文选,可以娱志为归;而模范文选,当以明法为本。”故今之所谓文范者,盖选文之可为法式者也。因此,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编选了大量的可作为文章之“法式”的国文讲义。《钱基博集:文范四种》辑入钱基博先生所编的四种讲义,即《酬世文范》、《语体文范》、《模范文选》和《国师文范》。其中,《语体文范)和《模范文选》在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并不罕见;而《酬世文范》和《国师文范)则存世稀少,几不为学者所知晓,一为油印本,一为自印铅字本,前者极有可能是海内孤本。四部文范分类合理,网举目张,选目精审,评注透辟,今日之学者苟能明其法而知其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则於作文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本书原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行了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