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由皇帝写序、命名的字典。《康熙字典》共四十二卷,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其内容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又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书末附《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这部文字巨典自成书起,影响之大,流行之广,近300年无出其右者。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清代学术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庄子集释》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一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上下)》作者毛宗岗,《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它本身的魅力外,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也功不可灭。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尚书》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同时也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性文献。清初学者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占今本《尚书》总篇数五十八篇的近一半)“定案”为“伪书”。上个世纪前期的“疑古之风”更强化了人们这种认识。本书是对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举证和论证的一次全面甄别,涉及历代古文《尚书》研究中全部主要问题,旨在为学术界“走出疑古”后的重建中国古代史提供更加科学的史料基础。
《楚辞学文库(第3卷):楚辞著作提要》选录以楚辞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并结集成书、镌刻出版的著作。大凡楚辞校注、译注、楚辞作家评传、楚辞专题论著、论文集,楚辞研究资料集、楚辞辞典,以及有关楚辞文化、神话、文物考古、楚辞研究史等方面的著作,均在选录之列。至于楚辞图谱专集、拟骚作品之单刻本,以及有关楚辞的戏剧、小说、影视、民间传说故事、儿童读物、鉴赏集等,均未予选录。《楚辞学文库(第3卷):楚辞著作提要》内容,大体包括作者生平、著作体例、主要见解介绍、学术评价及版刻情况。“作者生平”以介绍与其楚辞研究有关的经历为主;同一作者的多种著作均为本卷收录,生平在先选录的著作提要中介绍。“著作体例”,包括著作性质(如“校注”、“论文集”等)、篇目、序跋、成书时间、规模(字数)等。“主要见解
《高邮王氏遗书》主要内容包括:高邮王氏遭书、高邮王氏遣书目录、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一、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二、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三、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四、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五、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六、方言疏证补、释大等。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小篆的生存时间较短,但小篆对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有着重大影响。在从甲骨、金文到小篆的演变中,部分汉字出现了讹变。《篆隶万象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是日本高僧空海(774-835)在中国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的基础上,综合其它有关字书,添篆简注,编撰而成的一部汉文字书。《名义》现存二年(1114)的传写本,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本书对前人未加注意的《名义》义项系统,以及其作者、编撰年代、版本、体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辨,对于借助《名义》校订《说文解字》、《玉篇》,考察中古文字、语音,完善现代辞书的编撰,具胡独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