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早在周朝便出现了 家训 。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问世,从此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颜氏家训》: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一训子孙。 明人傅太平在其刻印本序中说: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清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丛书?颜氏家训?跋》中誉其为: 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根据这些评论,《颜氏家训》无论是 立身治家之法
唐汉新作《论语新解》是一本从汉字角度解析国学经典的图书,作者从汉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变,从字根的角度分析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汉字,揭开汉字的造字之谜。将研究汉字的成果运用到《论语》解读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清顺治十五年(二(五八)三月的一天,北京春塞料峭,在中南海的瀛台,正在进行一场奇特的考试,只见“试官罗列侦察,堂下列武士,娘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李延年鹤徵录)。“每举人一名,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酱惴惴其栗,几不能下笔”(王应奎柳南随笔)。这是顺洽皇帝福临对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丁酉江南乡试举人进行复试,试题郎为瀛台赋。在这种兵衞旁罗,与试者形同罪犯的情况下,江南才子吴兆骞激愤地说:“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吉林通志寓贤传)辽交了白卷。三月九日,北京上空狂风怒吼,黄沙扑面,吴兆骞被戴上枷索,从礼部押往刑部审讯。
鲍照(公元414-466年)字明远,南朝文学家,其创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胡应麟《诗薮》)。骈文亦成就卓著。 清人钱振伦取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鲍参军集》,参酌《文选》李善注、《玉台新咏》吴兆宜注加以笺释,写定为六卷。黄节借阅后钱振伦注本后,参王伊校宋本及涵芬楼影毛扆校本增注诗歌部分,并作集说。钱仲联先生在钱振伦、黄节注的基础上吸收了《文选》六臣注影宋本、《乐府诗集》影宋本、《艺文类聚》等,并增注集说,成此一书。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