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六壬直指》(上下册)分上下两卷,上卷为“直指”,即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卷为“析义”即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可得720课)的意义分课解释。术数饮食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总体的正确了解与认识,本丛书特请有关专家写了两篇棄,篇主要阐明术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二篇主要回答术数是什么。
屈大均与梁佩兰、陈恭尹并称“岭南家”,在中国诗史上享有盛誉。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套装全5册)》汇辑屈氏诗集及集外佚诗,按时间先后编次笺校,又汇辑屈氏名诗集序言及历代诸家评论,并新编简明屈氏年谱,为研究屈氏生平及其诗词的较佳的本子。
《白居易集笺校》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已故编审朱金城先生古籍整理的代表作,朱金城先生号称“双白簃主”,一生致力于白居易和李白的研究。该书考证精审,堪称白居易集整理的典范之作。本次出版,重排重校,对版式作了优化,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渭南文集》五十卷是经陆游亲自编订的文集。本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嘉定年间陆子遹刊本为底本,底本所缺四卷用明弘治本补足。旨在恢复一个最接近编刊原貌的文本。 每篇均设题解,考订作品系年,提示写作背景;笺注注重揭示事典、语典,力求准确精炼。书后附录年表、汇评、版本源流考辨和编纂体例发微等。
《清代学术名著丛刊:十七史商榷(套装上中下共3册)》是王鸣盛校理毛晋汲古阁所刻十七史所撰,不仅为其匡谬补阙,而且就其中的典章制度舆地职官皆探赜索隐,有所发明。全书共一百卷:《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十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以及论史家义例《缀言》二卷。 整理者在校勘、标点之余,又辑录朱彝尊、何焯、钱大昕、洪颐煊、李慈铭、刘咸炘、余嘉锡、陈垣、陈寅恪等人的相关论述,或与《商榷》相发明,或勘误,或与王氏辩难。钱大昕、赵翼二氏与王鸣盛同时,亦校理全史,撰《廿二史考异》及《廿二史劄记》,三书相继问世,一时间蔚为壮观。三部
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尤擅作文,其政论文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其文集《嘉祐集》包括几策、权书、衡论、经论、太玄论、洪范论、杂论、上书、谱、杂文、杂诗等,所涉内容颇广。本书由宋代文学研究专家曾枣庄、金成礼先生笺注。书末收录苏洵佚文六篇、佚诗二十四首,并附苏洵传记资料、评论资料、苏老泉非苏洵号、苏洵年表等附录,以资参考。本次在87版的基础上,重排重校,对版式作了优化,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本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即徐弘祖)三十年间游遍名山大川、海域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游记》一书是他用日记体写成的纪游散文,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以地理为经,时间为纬,细腻描绘了山、水、竹、木、岩、穴、沟等种种奇观,并记人记事,展现了明末各地风土人情。《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是《徐霞客游记》的经典整理本,由朱惠荣教授以乾隆刻本和季梦良抄本为底本进行校注,采用全式标点,注释丰富,资料齐全,并配有13幅徐霞客旅游路线图,便于读者使用。
明末夏完淳是中国历目前有名的神童,他抗清殉国,年仅17岁,遗有大量爱国诗文,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本书系研究搜罗他的事迹和遗佚所成,为夏完淳著作很全的本子。此次再版,根据学界近期新研究动态,修订了原书中部分错误,补充新的史料,使之更趋完善。
卢照邻,字昇之,号幽忧子。以诗文名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现存最早的卢照邻诗文合集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张燮辑《初唐四子集》所收《幽忧子集》七卷、附录一卷。四部丛刊本据此影印。 本书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除唐五十家诗集本、唐十二家诗本外,还参校搜玉小集、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等。笺注以征明事典为要务,亦作文意串讲。附录含传记、著录、评论及年谱。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本书据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全书三百卷,著录了从汉至清初一千多年间,所有有关儒家经典的注释和研究等著作。全书除十三经分别立目外,还设有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板、著录、通说等专目。对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籍的注释、研究和发挥,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牛毛。清初大学者朱彝尊,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所撰《经义考》,共三百卷,将其所见闻的历代诸儒说经之书,无论其是存是佚,均将其书名分类列出,并尽可能提供该书的内容、作者、版本,乃至书讯的来源等资讯,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至今仍是一个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