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中国传统文化丛书:论语图典》的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通过孔子和其弟子的日常言行,那些原本抽象难解的“仁”、“礼”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一下子变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了,它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又处处折射出儒家哲学思想的光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丛书:论语图典》可以称为是一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最为成功的范例。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丛书:论语图典》被人们认识的。
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是春秋时期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言行举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一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其中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更有孔子因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无奈。 作者于是精心编撰了此本彩图版《论语》译注心得。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原文、译文和圣人的智慧。这三大部分相互联系,译文是对原文的意译,使其简单易懂;圣人的智慧则是以原文为基础展开的评论,其中有幽默生动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更有从孔子言行中悟出的生活感言。为了便于展开圣人的智慧,书中将原文相关章节进行了
《史记》是一个刑余的史吏倾注毕生的精力,记录了华夏文明三千年的流程。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研读《史记》,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中国早期社会活动的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史记》原本精彩的语言给当代人造成了的阅读障碍,加之篇幅浩繁,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掘。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原著的精华,我们精选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本书添加详尽注释,有白话译文,并辑录朱熹、程颢、程颐及张居正等人对论语的点评,颇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哲学之作。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晌,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便于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我们精心编著了《论语全集》一书。《论语全集》在编撰体例上对《论语》的二十篇分别逐一从原文、译文、注释、论引、札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力求以详细的解析和现代的眼光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阐释,使人们的心胸和头脑变得清新丰盈起来,给人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生话。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经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精神财富;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
《传统国学典藏:白话史记(曲藏)》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被称为 二十四史 之首。作为纪传体,它又不同于以前史书所采用过的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编限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这在史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南宋以来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将孝亲和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延仲。在此基础上,以忠为主题的《忠经》应运而生,忠、孝思想开始成为儒家学说的最要内涵和范畴,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极广,影响甚巨。本书对集中反映、宣传、倡导忠、孝观念的两部经典加以整理、注解、白话翻译,供广大读者鉴赏。 《忠经》,全书共分18章,是一部完全仿照《孝经》体例而作的儒家经典。《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社会流传极广,影响至深。《忠经》、《孝经》分别对忠、孝的含义、标准、目的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并分章对封建社会各主要阶层应履行的忠道和孝道一一进行了阐述。两书极力渲染忠、孝的重要性,极力描
本书以十二个专题的形式,从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等方面对孔子本人、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评析,对“孝”“仁”“礼”“义”“智”“信”“和”等孔子 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集中的阐释。本书既可作为广大大学生学生学习孔子、《论语》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学习。
《白话论语读本》最早由上海广益书局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出版之后不衰,产生较大影响,曾经多次再版。 该书独到之处在于:每卷之内,按照文意区分若干章,每章之前特设“章旨”,言简意赅,指出该章文意和重点所在,便于读者掌握和领会。 该书的注释依据朱熹对《论语》的批注,简明扼要,详实恳切,详略得当,大大有助于读者对文句背景的了解和对文意的体会。 该书白话译文平实朴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韩兆琦 新读》涵盖了韩先生讲座十二讲的内容,包括秦始皇、李斯、项羽、高祖、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文、景两皇后、汉武帝及司马迁与《史记》;选取人物主要集中在秦汉部分。在编排时充分保持了讲座原汁原味的特点;另外在此基础上,于每一讲讲稿之后附上了历代对所讲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的评价与相关诗歌,以助读者深入理解讲稿内容。与其他《史记》讲解本不同的是,这《韩兆琦《史记》新读》重在“新读”二字。韩先生讲解之“新”体现在:首先是秉承《史记》纪传体的优势,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切入,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从中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次讲述诸多历史人物不脱离司马迁的立场、态度与感情而讲,使人们看到在各个人物背后有一个有着鲜活传奇人生的司马迁。讲解虽同样以历史人物
《周礼》最初的名字叫做《周官》,见《史记·封禅书》:“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官经》六篇、《周官传》四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感情充沛,风格淳朴,手法多样,语言优美,是我国诗歌辉煌的开端具有文学经典与经学经典的双重价值。《国学课堂:诗经(解读版)》选取了《诗经》中有代表性的诗歌共104篇,兼顾了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主题,这些代表性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歌的同时,初步了解周代的礼乐文明,感受周代的理性精神,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
佳文共赏,于文辞精美处拍案叫绝;传承文化,于书山翰林中博古通今,研习智者训诚,遵循圣者教诲,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德才兼备,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