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规划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十三经译注:孝经译注》的译注者汪受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周详浅近的解说和清新雅致的译文,不但准确传达出原著的精神,也为广大读者顺利阅读和理解原著提供了便利。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回忆儿时父亲教他们兄弟姐妹读文言文,说,如果能不靠注解基本读通《聊斋》,文言阅读能力可算60分及格。如果能读《论语》,就有90分了。老先生的这个指标未必是,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论语》中的字词问题不少,而且和历代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旧学堂的人,《论语》是必须熟背的,而后来的人读《论语》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别:前人读《论语》、说姚语》和日常的构思、阅读是浑融无间的;对今人而言,很不幸,通读《论语势是要“发愿”的,即便如愿完成,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也像是形成了一个“孤岛”,很难左右逢源。如此读书,想不功利也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种前人少有的尝试:一部《论语》,附以最常见的朱注,为读者扫清基本的文字障碍(说实话,光是原文,今天大概只有
t唐摭言十五卷,五代王定保撰。旧本不题其里贯,其序称王溥为『从翁』,则溥之族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定保为昊融之婿,光化三年进士,丧乱后人湖南。五代史南汉世家称定保为邕管巡官,遭乱不得还,刘隐辟置幕府,至刘龚僭号之时尚在,其所终则不得而详矣。考定保登第之岁,距朱温篡唐仅六年。又序中称溥为『丞相』,则是书成于周世宗显德元年以后,故题唐国号,不复作内词。然定保生于咸通庚寅,至是年八十五矣。是书盖其暮年所作也。同时南唐乡贡士何晦,亦有唐摭言十五卷,与定保书同名。今晦书未见,而定保书刻于商氏稗海者,删削大半,殊失其真。此本为松江宋宾王所录,未有跋语,称以汪士表本校正,较稗海所戟特为完备。近日扬州新刻即从此本录出,惟是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分六十三门,而此本实一百有三门,数目差舛,不应至是,
《徐霞客游记》主要介绍了徐霞客环游世界的情景。
《温公家范》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既采用儒家经典的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又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思想都对现代人经营家庭有借鉴作用。
《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时代号角中的强音。然而,在对传统文化的性质了解不清,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认识未明的情况下,如何传承?又如何弘扬?就《诗经》而言,如果不了解《诗经》的性质,不明白其中305首作品的创作情境,不知道《诗经》一书的编辑目的以及传承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经》、理解诗义,更不可能真正明白《诗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构过程中曾经发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弘扬”。那么,《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将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
《孝经集传》,四卷 明黄道周撰、其作书之旨,见于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有五大义。以是五者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丽之、,道周此书寅本朱子之志而其推阐演绎致为精深,其自为注文体亦仿周秦古书,无学究章比字栉之习。
《无障碍读经典》是一套真正意义上 的无障碍阅读丛书,编写者将原文中 生僻的字、词进行随文注释,个别难 以理解的句子、典故及其他相关知识 以“阅读指导”的形式列于相应的段 落之后,原文与译文以同页内左右对 应的形式进行排版,优选程度上保证 读者阅读的连续性和方便性,实现无 障碍快乐阅读。
《经学抉原 经学导言》收录蒙文通先生经学著作两种及单篇文章、论学书札九篇。其中《经学导言》原题《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分九节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即绪论、今学、古学、鲁学、齐学、晋学、王伯、诸子、结语等。在此基础上,蒙文通先生又写成《经学抉原》,该书为先生经学代表作,分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等十节,详细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极具学术价值。附录文章九篇,皆与经学有关,足见蒙文通先生早年的经学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每篇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特点是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哲理深蕴,比喻贴切生动。其中不少语句,经历代沿用,已经成为格言或成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一些较长的文章,注意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得十分鲜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长城抗战:谁守卫中华国土 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采用纪事本末体,以人类战争文明史与鸦片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百年中华民族复兴史、抗战史为双重视角,记叙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经济及各种资源,一步步不断殖民、分裂和瓜分中国,以致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引发中日两国历大的军事战争——抗日战争,重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区所发生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的深远历史背景、不同历史起因、前后历史事态演变及其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所在。以“大历史”全景观,开创中华民族复兴史记忆解读新范式。
《龙文鞭影》是以介绍人物掌故和历史知识为主的韵语书,自清代中叶以后广泛流行。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诸子、古人诗文集和古代寓言、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酉阳杂俎》、《辍耕录》、《鹤林玉露》等书中广泛吸取资料,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德行、儒林、文艺、方术、怪异等诸多方面,全书共收集典故两千余则,可称之为典故大全。《龙文鞭影》正文和注释文字简明扼要,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四库全书》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字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足以证明这一点。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时代号角中的强音。然而,在对传统文化的性质了解不清,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认识未明的情况下,如何传承?又如何弘扬?就《诗经》而言,如果不了解《诗经》的性质,不明白其中305首作品的创作情境,不知道《诗经》一书的编辑目的以及传承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读懂《诗经》、理解诗义,更不可能真正明白《诗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建构过程中曾经发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弘扬”。那么,《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史话/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将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