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内涵古代丰富的文物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及相关义理。其中,《礼运》展示了儒家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大学》揭示了为学的内容和顺序,《中庸》成为宋儒构筑理学体系的经典依据。本书除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外,对一些名物制度,详细疏解,字斟句酌,平实有据。难字又加直译,很好浅显易读,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入门书。
《东坡志林》,宋代苏轼著。 《东坡志林》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龙文鞭影》是以介绍人物掌故和历史知识为主的韵语书,自清代中叶以后广泛流行。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诸子、古人诗文集和古代寓言、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酉阳杂俎》、《辍耕录》、《鹤林玉露》等书中广泛吸取资料,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德行、儒林、文艺、方术、怪异等诸多方面,全书共收集典故两千余则,可称之为典故大全。《龙文鞭影》正文和注释文字简明扼要,正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其人如天》读史记,直接触及历史人物的魂魄,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如同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的知心人,经他勾勒,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萧何等一代豪杰便仿佛有血有肉活脱脱地来到今天;作者从他们身上发现的生命气象又着实给人新鲜感,仿佛我们今天才识得他们的真容。刘邦表面上无赖轻慢,内里的伸缩自如却是王者风范;项羽外表上盖世无双,负才任气却是他英雄气短的原因;张良的从容有余令人遥想不尽,相较之下,韩信的自矜倨傲就显得格外刺眼…… 当我们触摸到这群古“汉”人敞亮饱满的魂魄,再看历史会感到格外真切,我们自己也能从中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 “今天读到仁明写的这本书,真的有一种魂兮归来话史记的感觉。……仁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原来汉人的真容就在《史记》里。”——诗人 杨键
《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仪礼》是儒家礼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它素称难读,研究与阅读者望而生畏。鉴于此,《仪礼译注》将它译成易读的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全书破疑释难,译文清通,不仅于经学,且于文化史之了解研究,大有助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享有盛名的著作,它仅用三百多万字的篇幅,将一万多种古籍的概貌钩稽出来,呈献给读者。我们要研究古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就离不开古籍,而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要想用最短的时间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就需要找向导,《四库提要》正是比较理想的引路人。从它那里,可以知道哪些书中有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哪些资料比较可靠,哪些资料不太可靠,作者谁,作者与资料的关系如何。《四库提要》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千丰年来,相继问世的各种提要,各有长处,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哪一部书可以取代《四库提要》,没有哪一种提要像《四库提要》那样体大思清,影响久远。 任何的著作都不可能无缺。《四库提要》问世二百年来,从民间、从地下、从国外发现了不少古籍,以前根据残本做
本书是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一、所收单字,除同音相通者外,有476字,较之王引之《经传释词》的160字,几乎有近3倍之多。二、所收的例句,除先秦两汉古书以外,下及唐诗宋词,范围广泛。三、所收复音词不少,甚至“等头”、“等闲”、“者边”等唐宋人常语也收了进去,约略计算有1140条。刘淇不收元曲,说“他日别为一编”。本书曾经几次木刻,但已难见到,早年开明书店印有章锡琛的校注本,他一方面校订脱误,一方面汇释各家注释解说,分别列于有关词句之后,排印出版,且附以索引,检阅方便。
本书是研究《诗经》的工具书。作者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对明清以前的《诗经》研究著作做了著录。其中著录先秦两汉著述54种,三国南北朝著述110种,隋唐五代著述24种,宋代著述299种,愿待著述77种,共564种。对现存的书,著者对原作者版本内容和相关问题作有参证,对佚书,著者跟所能搜列的资料,也作有说明。本书适合大学教师、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从“学案体”的角度研究了《诗经》学史。全书共十章,分别阐述了:关于《诗经》中的“四始”之说;关于《诗经》中的“五际”之说;关于《诗经》的“六义”、“六诗”之说;关于“六代乐舞”的形制与文化内涵;关于“六舞”的文化形制与文化内涵;关于历史上“采诗”、“献诗”之说;关于《二南》诗义理、声律之说;关于《二南》诗与“房中乐”的关系问题;关于《诗经》中的“媵婚诗”与媵婚文化问题;关于“六笙诗”遗说和西晋“补亡六笙诗”。 学案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范式,本书对历代诗经研究学案体中与儒家伦理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史记会注考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1934年刊行于世。《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研究之大成。 泷川资言收集了明、清两代金陵书局本与在日本流传的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一百二十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 《史记会注考证》在《史记》版本校勘、究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这使其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时至今日,在其问世七十余年后,仍无人能出其右,依旧是《史记》研究者的之书。
《读 学为政》首先发掘、提炼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为政”观,广义指当政、从政,即从政为官,负责行政事务,狭义指对政治、社会产生影响的所有行为,二者有机统一,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提出人人皆可为政,人人都需要为政,人人都在为政。其次,作者精读细思,搜罗爬抉,旁征博引,畅谈古人对这些“为政”智慧的继承与发展,以100个案例形式,结合当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活泼生动地、通俗易懂地畅谈对“为政”智慧的领悟与创新。最后,这《读 学为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多角度谈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励志之道、处世之道、行仁之道、从政之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力量。
《论语诠释》以对《论语》的今注今译为体例。在每一节原文后加入“注释”“诠释”“解析”三部分。其中“注释”是对文中个别字词的解释;“诠释”是对原文的今读“翻译”,还原了原文语境,并结合当今社会生活加入作者自己的发挥;“解析”或是对该节的补充,或是对原文意涵的进一步深化。
《宋会要辑稿·崇儒》是《宋会要辑稿》的子项目,本次点校底本与参校范围共涉及17种有关文献。在吸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崇儒部分重新归类,共分七个部类,在附录又加上有关宋文献考证的三篇文章。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论说中国小学(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史的专题著作。全书以“绪论”形式阐述了“小学”涵义的演变、小学传统的特点及小学历史的分期后,分章论说了自周秦至清末时期,小学的发端、创立、发展、转折及终结的历史;对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在小学发展史上单有成就和影响的学者,均作了必要的介绍和阐说;对小学研究的成果,作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内涵古代丰富的文物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及相关义理。其中,《礼运》展示了儒家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大学》揭示了为学的内容和顺序,《中庸》成为宋儒构筑理学体系的经典依据。本书除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外,对一些名物制度,详细疏解,字斟句酌,平实有据。难字又加直译,很好浅显易读,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