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 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边塞诗的创作,开拓了诗歌的广阔视野,尤其表现了那种长期戎边浴血苦战中昂扬向上的精神。高适的边塞诗有的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有的更是多方面地描绘了边疆奇特风光及当地的生活习俗。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高适是盛唐诗人中较突出的一个,他以极大的同情写出戍卒所遭受的苦难境遇,表现久戍思归的哀怨。 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学从唐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 为艺术而艺术 的传统,追求空灵渺远,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境、韵味之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种审美风尚体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本书所的高适诗,以《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为底本,参校以《全唐诗》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时也注意参考今人的校注本,比如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等。本书
本书选择了王安石的诗歌83首、词5首、散文35篇,均选自《临川集》(四部丛刊本)。个别字句参考他本校改,注文中未一一说明。选注之时着重选取那些与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思想、言论及主张有关的诗文,同时兼顾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诗文编序大致以时间为经,以内容为纬,综合排次。题解中的诗文创作年代主要参考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和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末附 王安石年谱简编 、 王安石研究主要文献 及 《王安石集》名言警句 (正文中用着重号标出)。王安石学养深厚,诗文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广阔的领域。
傅山(1606—1684),字青主,初名鼎臣,一字仁仲,别号甚多,有公之它、石道人、丹崖子、青羊庵主、侨黄老人、朱衣道人、酒道人等,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时又更名真山。山西阳曲西村(今山西太原北郊)人。傅山生活的年代,是明清两大王朝政权更迭、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明朝末年,朝廷内部明争暗斗,结党营私,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统治阶级与农民百姓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甲申之变,泱泱大国沦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江山易主,满目疮痍。此时,已近不惑之年的傅山思想已日渐成熟,一方面,他痛感明季政治的腐败,面对内忧外患却束手无策、以迂腐的理学愚弄黔首;另一方面他深恶痛绝清朝的异族统治,坚决抵抗,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操。这种思想贯穿其一生,深刻影响了他的
黄庭坚在青年时代,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多为描述个人经历、亲友间的友谊,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与感喟。他的词多是饮酒、赏花、歌咏自然风景和男女之情,随意抒写,比诗明白流畅得多。豪放旷达恣肆之处,有时得苏轼之神韵。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学习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写景状物,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或谈论文学艺术,阐明自己的诗学观点;或讲述与友人的情谊,感情诚挚;或应人之请写记作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记述说明一种道理,绝非泛泛的应酬之作。本书收录了黄庭坚的经典作品。本书解评的黄庭坚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为据,分别参照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庭坚诗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又号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生平:龚自珍一生可分三个阶段:①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他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从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 是文集之托始 ;15岁,诗集编年;19岁,倚声填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