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 ,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这是语言学家朱星的一部史学评论作品,全面解析中国皇帝制度。关于帝王名号的释义,皇帝的产生过程,皇帝*的四种特权和四种欲望,皇帝的阴谋诡计——帝王术,等等内容都一一谈到,并进而提出皇帝是人民的灾难、多数皇帝不得好死的观点,后还评析了七个值得纪念的中国皇帝。全书史实严谨,评析深刻,文字口语化,好读易懂,对于久受帝王思想熏染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于一支清醒剂。
《山海经》作为现存古老的图书之一,它以其图文相辅而行、相互印证的独特叙事风格,开中国古老编书传统之先河。它像一座知识的矿藏,储藏着历史、地理、文学、医学、宗教、民俗、绘画艺术、神话传说、奇闻佚事、杂论等多方面的宝贵知识。我们应该避免那些以偏概全的定性思维,从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全方位去开发先民留下的这座富矿。追索其来龙去脉,探讨其叙事风格,比较其古今异同,揭示其遗风遗韵,阐发其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理解《山海经》博大精深的意蕴,使它多方面的价值得以全面研究、开发与利用。本书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对《山海经》进行了重新译注,一定会让读者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启迪心智、丰富想象、增广见闻、扩展视野。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吹网录》是经史主要是纪传体正史的考试,卷二是专为《通鉴》作的考证,卷三考证金石主要是碑刻,卷四和卷五考证评议其他书籍,从古籍到清代人的,卷六对他祖上宋人叶梦得的著作和事迹作考述。 《鸥陂渔话》的卷一至三记亭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人的遗事逸闻,卷四卷五杂谈明清人的诗文,卷六谈书画,后附加几条他所认为的奇闻。从质量上来比较,当估比不过朝气喜全成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钱大昕、段玉裁等人的那些名著,不如他们的规模宏传而有点近于零星琐屑。但从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训诂学,把领域扩展到历史和文献这点来看,汉有不说是给翰喜考证之学打开了一些新路子。至于对太平天国持敌视太席,则彼时文人往往如此,毋庸苛责。有个别语涉迷信之处,读者亦自能鉴别。
暂无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加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使人有一种明快的感受。诸如史料运用独到、分析角度新颖、语言优美、使用公元纪年,都有特色和值得称道。
《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其作者为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刘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在魏国担任多种官职,官拜散骑常侍,后来,他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死后追赠风禄大夫,刘勋思虑玄远,博才多学,特别擅长品评、鉴别人才。 《人物志》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其篇名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人物志》是我国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人物
《汉书》由12帝纪、8表、10志、70传组成、计100卷,因有些篇什内容浩繁,又分为上、中、下卷,总计120篇,80余万字。其中12帝纪是记录从汉高祖到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8表则分别谱列王候世系、秦汉官制沿革,以及对汉以前人物的评论。10志略古说今地叙述了从上古到西汉的经济、文化、法律、天文、地理和各种礼仪制度,70传除匈奴、西南夷、南粤、朝鲜、西域等传是记载西汉边境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外,其余传主均为西汉人物。 《汉书》的结构严谨,文字洗练,行文流畅,人物传记描写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选择了《汉书》纪、传中的代表性篇目作注译,译文基本采取直译,个别地方因古今文字的差别较大,在表达上不得不稍作变通。
《后汉书》120卷,是纪传体汉史。本纪10卷,列传8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 范晔(398-445)字蔚守,南朝宋顺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做过豫章太守,父亲范泰在刘宋时官至侍中,其祖、父二人都擅长文章,故范晔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他的才识不能说没有影响。范晔出生时很特别,书载其“母如厕所之”,一生下来,就被砖块撞伤了头,长大后身高“不满七尺”,又肥又黑,眉毛胡须也掉光了。因过继给堂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本书共选《后汉书》人物传记20余篇,其中有帝王、隐士,基本上反映了东汉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从文章体裁来看,所选传记有本纪、类传、专传、合传,从中大致可见《反汉书》各本文章的特色,根据丛书的体例要求,编者对所选传记作了必要的删节。
《山海经》是我国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是上古的一部奇书。书中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山川、河流、物产、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本书在译注的过程中,首先参考了晋郭璞的古注,以及清代王念孙、汪绂等人的注本,又参阅了袁珂的《山海经全译》而完成的。在注译过程中,力图有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土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