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心事件为中心的史书。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能扼要明确地加以介绍。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以 中国目录学史"命名的目录学史专著,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是了解、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沿革的必1读书、参考书。作者认为目录 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强调目录本身 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 ,因此,该书以主题为纲目,分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篇,摒弃了以时代为序的做做法,立意于 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详实地梳理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如此,还专门概括了20世纪前期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入中国后我国目录学的变化。直到今天,无论是了解、利用中国古代的目录,还是学习、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此书都是必1读的经典之作。
《校史随笔》是张元济先生的一部古籍校勘学专著。这本书记录了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持校勘、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二十四史之版本、刻注、文字错讹等多有独到见解,书中对殿本、监本的考证比对,对刻本、注本及写本的核校,对古籍中文字的缺漏讹误形成原因、特点等,很有识见。其学术水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制高点。同时,本书还收入张元济撰写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跋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刊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相关背景。
本书是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颉德《社会进化》所成,原版于1899年出版。通过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的录入、校注和导读,作为晚清西学丛书的书目重新出版,对研究清末西学东渐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提摩太的翻译是概括原著大义的一种重新创作。 大同 这个概念,出自中国经典《礼记》,本书借中国概念来表达西方关于社会进化和秩序的社会学理论,对梁启超思想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而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帝王宰辅重视,被《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官方类书收录。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目前均具有重要意义。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 《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本书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谏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从大约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摘取出有助“修齐治平”的内容。
本书将《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这三本经典书合而为一。通过《吕氏春秋?左传?战国策》,读者将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同时也将感受到书中文字的华丽流畅,描写的生动精彩,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以及人物刻画的细腻深刻,在读史的同时,得到文学上的享受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