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内容丰富、风貌奇特,堪称 天下*书 。全书仅三万一千字,是一部讲述远古时期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医学等方面内容的上古佳作,展示了上古的山川河流、神祇神兽、奇花异草、金石矿物、异国部落、祭祀及神仙方术 为您呈现一幅瑰丽的千古画卷。 同时,《图解山海经》搜集了几乎所有今人可能收藏到的珍贵古版《山海经》插图,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奇幻、*瑰丽的想象之作。本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此书不仅会引起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对于所有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士,它提供的灵感也是无穷无尽,非常适合家庭收藏。
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並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補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濱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乾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嶽雪楼抄本。这四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 山海经 》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皆取材于本书。 本次出版以南宋淳熙刻本为底本,考以清光绪十二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刻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完整收入陕西省古籍整理专家张艳云老师白话全译《山海经》;生僻字随文注音;完整收入清代吴任成金阊书业堂藏版《山海经图》五卷与日本江户时代《怪奇鸟兽图卷》全彩甄选鸟兽图;校录刘歆"上《山海
清代学术中颇为学界关注的《水经注》公案,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只在殿本《水经注》上计较是非,而对戴震的自刻分篇《水经注》很少注目。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与殿本《水经注》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注释形式、刊刻用意等方面却有不同:一、自刻本是分篇的,虽宋代时已亡五卷,但全书仍浑然一体。而殿本仍其四十卷,不免 割裂傅合 ,破坏了原书的结构。二、自刻本通书皆为白文,无一字校语,与充斥 案校 的殿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自刻本还有许多重要的校勘成果未被殿本吸收。故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古地理学和清代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佚文、考原委等。
国史所以明历代之兴替,家乘所以存世系之渊源,邑志所以征一邦之文献,熠示来兹,其揆一也。《天长县志》散佚已久,自爱新觉罗氏人关以迄鼎革,几三百年未加修辑。惟清嘉庆时县教谕张公宗泰慨旧志之残缺,惧文献之无征,乃拾遗鳌订,数历暑寒,惜未竣而改官他邑,仅草成《山川》、《人物》数篇,以系私纂,故名日《备稿》。内缺《风俗》、《食货》两门,虽云未臻完备,而所以资后人者,厥功亦有多焉。百余年来,几经燹劫,其稿犹存,竟为目今本邑纂志之蓝本。主其事者为邑明经刘君增龄,刘系予同学,品端学粹,为同辈敬。居常以邑乘未修为念,以故任职以来,广征博引,就《备稿》缺者补之,谬者正之。其明年,俊奉命移宰是邦,欣逢纂事告竣,将以付椠,征序于予,予曷敢以不文辞?为弁数言,以志乐观厥成云。 *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
本书从江苏历代旧方志中选辑各地风景名胜图310幅,按照江苏现行行政区划顺序排列,涵盖现行江苏十三个省辖市,后附泗州。本书线装一函四册。线装单面印制,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图原貌。这些地图是古代江苏地域的自然人文记忆,直观展示了历史上江苏人民生存生产的活动环境。本书直观展示了江苏各地区名胜的历史面貌,如 凤凰台 杏花村 长干里 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有绘图,而且在图上标注有该名胜的具体位置,足以让人按图索骥,凭幽吊古,并由此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所选名胜图,大都绘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极好的清中叶时期的精美版刻画艺术的代表。
《九疑山志二种炎陵志》是由吴绳祖、李花蕾编写。根据《湖南通志》、《永州府志》等文献记载,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到清中期的嘉庆元年,撰修或整理《九疑山志》共六次:一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永州府同知鲁承恩刊印;二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长洲蒋镄任宁远知县时修;三为明崇祯五年(1632),宁远知县喻向葵增修,即在蒋志基础上增绘《形胜图》于志首;四为康熙二年(1663),富春人詹惟圣知江华县事摄宁远时修;五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钱塘人徐旭旦任宁远知县时修;六为嘉庆元年(1796),滇南人吴绳祖任宁远知县时修。嘉靖之志,已经难以寻觅,很可能早已失传。万历蒋志保存完好,为此次整理所择之种。清嘉庆吴志,吸收了前修各志的主体内容,且后面又有陆续增刻,延至清末光绪九年(1883),其时间跨度之大,实为继往开来之述作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读史方舆纪要(套装全12册)》清初地理着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
多种太平寰宇记(套装全9册)》二百卷,是有名的地理总志。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体例为后世志书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事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原书今存一百九十七卷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