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经解》,即《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始刻于道光八年(1828)八月,两广总督阮元命学生严杰任总编。道光六年(1829)九月,阮元调任云贵总督,刊刻事交付广东督粮道夏修恕接办,严杰仍任总辑。道光九年(1829)九月,全书刻毕,共收七十三家,一百八十三种著作,凡一千四百卷。咸丰七年(1857)九月,英军攻粤,书版毁失过半。咸丰十年(1860),两广总督劳崇光等人捐资,补刻数百卷,增刻冯登府著作七种,计八卷,即 咸丰庚申补刊本 。同治九年(1870),广东巡抚李福泰刊许鸿磐《尚书札记》四卷,附诸《皇清经解》之后,是为 庚午续刊本 。 《清经解续编》,即《皇清经解续编》,又名《南箐书院经解》,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学政王先谦仿《皇清经解》体例,搜集清代乾嘉以后经学著作及乾嘉之前为《皇清经解》所遗漏者,辑
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名家批注周易》以历代名家注疏为基础,配有注释、译文和解说,力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流传千年的哲理,将《周易》逐卦精解,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方便实用的《周易》文本。精美古代易图与图说相结合,形象生动地为您解读《周易》。选字注音,并对生僻字重复注音,限度地方便读者阅读。译文和解说,用现代的语言和今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国学经典。汇集王弼、李鼎祚、孔颖达、程颐、朱熹等历代名家对《周易》的研究成果。
《榕村全书》是清初重臣、一代名儒李光地的文集汇编。全书共分十册,收录了李光地著述二十二种、共一百六十三卷,包括《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尚书解义》、《诗所》、《四书解义》、《春秋?余》、《朱子礼纂》、《古乐经传》、《榕村语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一個人窮一生之力也難識其萬分之一,遂使許多重要資料湮沒無聞。為此,早在一九八四年*名學者錢鍾書先生便以其遠見卓識,提出了利用*新科技電腦技術來發掘、整理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錢先生生前親自規劃和指導的『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栾贵明主编的《皇甫谧集(上下)》即為其中之一。 皇甫謐,字士安,號玄晏先生。他博綜典籍,其作品詩、賦、□、頌、論、難甚多,*有《帝王世紀》等重要*作,可惜大多伕失。清代嚴可均氏收其作品十一篇,五千三百餘字。 此次新輯皇甫謐作品,不僅收得其詩文言論二十條,二干一百餘字。*是重新全面搜尋、整理、编輯了其*作《帝王世紀》《年曆》《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績列女傳》《列女後傳》《玄晏春秋》《針灸甲乙
中国书法是独步世界艺术之林的千古文化遗产,而古代石刻则是前人书法艺术的载体。历朝历代,乃至今日,人们学习书法的众多范本都是来自古代石刻的拓片。被人们临摹多、堪称中国书法典范的《九成宫醴泉铭》《伊阙佛龛碑》《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千古名碑,至今仍然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辉煌。 有唐一代,尤其是初唐与盛唐时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达、影响力强的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古代书体脱离隶书园囿,进入成熟美观的楷书时代。安定统一的强盛帝国与欣欣向荣的文化教育,造就了数不胜数的书法大师。从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到李邕、苏灵芝、李阳冰、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上百种精美的碑刻,奠定了唐代书法无与媲美的崇高地位。不仅如此,即使是唐代无名
本书凡两引谷梁传,至德篇末“故春秋谷”,似引传说鲁庄公事而缺其文。考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邱伯,受诗。”又一云:“申公以诗、春秋授,而瑕邱江公尽能传之。”又一云:“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夫谷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为孙卿门人,今荀子礼论、大略二篇具谷梁义,则荀卿谷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废居楚,陆生楚人,故闻谷梁义欤?盐铁论:“包邱子与李斯俱事荀卿。”本书资贤篇:“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鲍邱即包邱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传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时儒生。”陆生盖尝与浮邱伯游,故称其德行,或即受
本书为作者与同僚吴瀚涛一同乘船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前往重庆,为轮船招商局考察该局所属沿途各分局商贸、航运、房地产租赁等经营状况时所作日记。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当时航运、造船、税制、进出口贸易、工业、矿产、中药材、丝织、茶叶、玻璃等经济状况,以及民俗和自然风光等。《长江日记》原抄本系用轮船招商局专用九行稿笺誊写,毛装一册,约三万五千字。由何谨堂清缮二册,一册拟寄澳门郑官应阅定转呈盛宣怀鉴核,一呈局总沈能虎和三董公阅。郑官应档案中收藏的为前者。由于首次溯长江而上考察,记述远较其《西行日记》详尽,内容丰瞻,文字雅朴,时发议论,笔带情感,是郑氏日记中最富文学色彩的著作。此次出版,为原书影印加上排印和注释。
《国学经典读本丛书: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