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著,时年灵胎65岁,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如其在《人参论》中称人参为“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用药如用兵论》“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影响了后世截断疗法的产生;《涉猎医书误人论》“涉猎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此等评述,切中要害,妙语连珠,今日观之,亦拍案叫绝。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选择清
《难经悬解》计二卷,清·黄元御撰于1756年。黄氏根据个人阅读《难经》的心得,对八十一难予以逐段注解,注文大多简要,诠释或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采集历代《难经》注家的学术观点加以综合。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内科摘要》是我国医学最早以内科命名的医著。书中所载之病案,以脾胃亏损和肾命亏损类居多。著者薛氏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突出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体现了其擅长温补脾胃、滋补肾命、脾肾并治的治学思想。薛氏尊崇李杲之脾胃学说,治病以脾胃为根本,临证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以温补脾胃;并遥承王冰、钱乙之学,重视培补肾阴、肾阳,用六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金匮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薛氏倡导脾肾同治,书中病案多有一日之内,朝服补脾胃之剂以培后天,夕服补肾命之剂以滋化源,或朝服补肾剂、夕服补脾剂,或脾肾补剂同服,以此治疗虚损,实有成效。薛氏在用药上倡导温补,一反元代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的治法,融李东垣脾胃之说及钱乙等肾中水火之说于一炉,加
《黄帝内经》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灵枢》为我国现存很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书经逐字点校、精心编排,并以大字版的方式呈现,方便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工作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讲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讲针法。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玉楸药解》诠释仲景常用方药与《伤寒》《金匮》未载之药物,兼及前贤得失,为专论药物的著作,所论药物291种,分为草部、木部、金石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杂类部。每药先述性味、归经,后述主治、功效、用法,尤其能结合临床阐述每味药的特点。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说意》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为明·李时珍所著。全书不分卷,后附宋·崔嘉彦所著“四言举要”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言。全书共记述了27种脉象,是在《脉经》24脉基础上增加了“长”、“短”、“牢”3种脉象。以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的歌诀形式为表现方式,便于诵习,是学习脉学的推荐阅读之书。
《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今中医学者的经典著作。全书分为12卷,共计81篇,主要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法等内容,其中关于经络腧穴和针刺疗法的论述颇为翔实,是后世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由于《灵枢》成书较早,又经后世多次传抄翻刻,不免产生诸多脱、衍、讹、误,学术界也一直致力于其校勘和考证工作。其中,河北医学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广泛参考历代刻本,并结合多个名家注校版本,对《灵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校勘、注释,并编成《灵枢经校释》(以下简称《校释》)一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推崇。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中医经典掌中宝》以《校释》(第二版)为主要参考,并旁参其他现行版本,将《灵枢》整理为小册,方便学者随身携带,时时诵读。整理过程对个
《重楼玉钥》系清·郑宏纲在其父郑于丰所得喉科秘本的基础上编著,后经其子郑枢扶补充而成。本书共二卷,上卷17篇,有咽喉说、咽喉总论、诸风秘论、阴阳论、辨面色论、坏症须知、喉风三十六症名目、喉风诸方、证治汤头备录、梅涧论症一则、论喉间发白治法及所忌诸药等;下卷39篇,内容涉及喉风针诀、针刺手法、补泻要诀、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禁针穴歌、制针法、煮针药方、十二经脉循行及穴位位置、针法及主治病症等方面。本书以一方统治喉风三十六症、立养阴清肺汤治白喉、重视针刺疗法,对后世喉科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大,是临床大夫、中医院校的师生推荐的参考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非常早的一部医学专著。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间。《黄帝内经·素问》原书共9卷,81篇,内容广博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主要论述了人体养生气功理论、人与自然相应学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的望闻问切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以及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中医经典掌中宝》校对整理过程谨遵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对个别词句或字与别本不同而显系错讹者,以1958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
《内外伤辨惑论》,又名《内外伤辨》,金·李杲著。李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地区)人,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师从易水张元素,而名出其右。李杲所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元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故饮食劳倦所致之内伤脾胃之病尤多,而医者多不识,东垣遂著此书“以证世人用药之误”。该书约成书于1232年,刊于1247年,凡三卷,二十六论。卷上十三论.详细论述了内伤病与外感病的区别。卷中五论,23首方,提倡饮食劳倦脾胃内伤者,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温其阳,并创立了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卷下八论,方23首,论述内伤饮食之消导药的用法。本书是“补土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杲生前定稿并作自序的的惟一一部著作,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 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 如“要回天冶“要选雌冶“要寡欲冶“要知时冶“要知窍冶等, 并附有种子药方, 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此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 刻本为底本。
《李翁医记》,二卷,清代焦循撰集李炳医案而成,成书于清嘉庆十年乙丑(1805)。李炳为清代医家,精于临证,与焦循交厚。李炳卒后,焦循撰《李翁医记》二卷,述李炳医案三十二则,所涉病证有臂痛、呕血、妊娠呕逆、胸背急痛、肠澼、衄血、肛门尻骨酸痛、头面热、遍体麻木、伤寒、寒热、腹痛、牙龈溃烂、疝、咳、咯血、头痛、泄泻、惊风、癃闭、虚劳、吐血、不能食、舌肿、两足瘠弱、喘、须眉萎落、寒证等二十余种。全书措辞典雅,夹叙夹议,深可研读。此次整理以清光绪二年《焦氏遗书》本为底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