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医学心悟》综合性医书。五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卷一总术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二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三-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本书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
《伤寒论类方》,清代徐大椿撰。全书共四卷,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12类,每类先定主方,然后以同条诸方附于其下,条分而缕析。编排方法上,首列方名,次方药,次煎服法,次原文适应证。注文则以夹注按语的形式出现,阐释经方的精思妙用及证之病变机理。本次整理以乾隆半松斋本为底本。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钟耀奎一生以弘扬中医学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为己任,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这次入选为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将他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编辑成《岭南中医药文库 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钟耀奎》一书出版,全书以《伤寒论》研究、中医内科疾病诊治为重点,翔实反映了钟耀奎学术特色及临证遣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内容精要易览,实用性强,对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启迪后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由钟敏莹、张熹煜编著。
《医理真传》以元阴、元阳为人身立命之本立论,阐明治病分阴阳、辨虚实,探求乾坤坎离大旨,论阴阳之盈缩、生化之至理、用方用法圆通之妙义,释明“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此书刊行以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版本众多。
《石室秘录》卷一至卷五上半部分,以治法为纲,依次列举了一百二十八种治法。卷五下半部分论述了五行、脏腑、阴阳、昼夜、四时等十七论以及儿科诊法等。卷六为伤寒、中寒、中暑、水湿、热症、燥症、内伤七门,每门中分别论述了相关疾病的治法,以及血症、腹痛、喉痛等十六种杂症的治法。这种以治法为纲的编写方法,是本书的主要特点。陈士铎在他的这部书中总结和记录了他的临证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难经》文辞古奥,不易理解,历代注家纷纭。《图注八十一难经》为明代张世贤所撰,本次出版以江阴宝文堂版为底本校注而成。《图注八十一难经译》每难由原文、图注、注释、语译、按语五部分组成,经语译、注释后,易于今人理解。
《伤寒指归》十卷为清末戈颂平所撰《戈氏医学丛书》四种之一,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870)。戈氏治学,崇尚《内经》、仲景,对《伤寒论》中寒热之辨独有心得。在本书卷首,绘有“表里阴阳六经图”后附图说,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阴阳六气变化规律,可供参考。本次校注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本为底本整理。
《素问运气图说》清·薛福辰(字抚屏)编著。成书于清同治六年(1867)全书绘运气圈二十幅,每图均有文字注明,拟通过运气图谱查找何运、何气,应见何病,治以何法。
养 生 格 言 总 论 人贵于天 / 2 我命在我不在天 / 3 得道养寿 / 5 真 人 / 8 虚静养心 /10 养心莫善于寡欲 /12 积善者体健 /14 平虚养内 /16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18 养生十要 /20 通调有天年 /21 通阴阳而知养生 /26 摄养延年 /30 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 /33 养生五难 /34 病六不治 /35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35 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 /37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 /38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38 养心 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 /40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 /41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 /43 心志修而轻外物 /44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 /46 恬淡虚无,寿命无穷 /46 不能自胜者无寿 /48 知足常乐 /48 养生须除六害 /50 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 /51 心平则气自和 /52 达人不愁死 /53 心为万法之宗 /55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 /56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57 长寿十要 /59 心宽
《证治摘要》的作者中川成章为名医东洞翁的高足。中川成章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小便博览群书,常于诊病之暇采摭古今名方。凡是发明张仲景之精髓的名方及家传秘方,验之于临床确有疗效者,悉皆摘录,并编辑成册,名为《证治摘要》。 《证治摘要》共分上、下两卷,详细介绍了50多种常见病的临床有效方剂及针灸配方,对于临床工作者有执简御繁的启迪作用。
本书共五卷五十三节,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以及区别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很合乎科学道理。清同治六年,本书传入西方,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对推动世界法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编译者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并设置相关链接版块,以便读者在了解法医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法医学文化。由此,本书既具有科学的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特点。
在浩瀚的中医古籍中,对湿热病证的论述堪称丰盈,尤其在古代名家医案中,有关湿热病证的医案不可胜计,其中蕴藏着大量诊治湿热病证的宝贵经验,很值得传承和弘扬。本书的内容是从古代名家众多医案中,选择典型湿热病证案例170余则,结合编者的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精心予以评议,旨在阐发其精华,吸取其理法方药运用的经验,为当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一部富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精品之作。其主要特点是中医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学术研讨深透和切合临床实用,体现出继承与发扬并举,整理与提高结合的原则,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本套丛书主要以“973”项目课题“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理论分析与总结”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的工作为基础,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对60余年来现代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医学概念问题研究、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经络理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等专题,系统阐述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研究前景,并提炼其中具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的中医理论新概念、新学说,深入考察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及源流,确认其原创性及理论价值,揭示科学内涵,规范理论表述。
曹无极撰的《万育仙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育儿,下卷养生。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育儿,下卷养生。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育儿,下卷养生。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王旭高临证医案》,医案著作,4卷。清代王泰林(旭高)原著,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经方仁渊整理编排而问世。本书依类编次,计分为26门,主要有暑邪、伏暑、痢疾、中风、肝风痰火、虚劳、吐血、鼓胀水肿、脘腹痛、噎膈反胃、痰饮、妇产、外疡等门。书中所选案例资料较完备,病例中有复诊者颇多,前后推究,便于考其得失。王氏脉案记叙详细,案后有方氏所加按语,且于每门结尾之处附有方氏撰写的综述结语,点明该病证治疗大法,以资学者参考。王氏医案分析病证见识超群,处方灵变而有规矩,并非高深莫测,因而易于学步。
《中国接骨图说》原名《正骨范》,由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位叫二宫献彦可的接骨医生所著。《中国接骨图说》用汉文书写,吸取了汉(中国)、兰(荷兰)、和(日本)的接骨技术和经验,刊行于1808年。由于《中国接骨图说》所描述的接骨手法基本来源于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以,在收入《皇汉医学丛书》时书名被改为《中国接骨图说》。《中国接骨图说》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正骨之术的各种临床实用的手法,如母法15种,子法36种、揉法150种等,对各种筋骨损伤及麻药、外用药、内服药等,一一详备无遗,可补先辈治骨之阙,为骨科之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