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明代名医吴昆(15511620)对《素问》的注释。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先后拜师不下72人。他注《素问》多与实践相合,务去空谈,创建颇多,为后人所推崇。本书以现存早的万历本为底本,以日本元禄六年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明玉树堂本为补校,并参阅了清刻宏道堂本,及光绪己亥程氏刻本,点校注释而成。
中医火神三书,清.郑钦安著。包括《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及《伤寒恒论》十卷(1894年)。三书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医理真传》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等中医基础理论;《医法圆通》论杂病证治,辨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等,切合临床;《伤寒恒论》阐释《伤寒论》原文,解释方义,剖析脉症,诚为有识之见。以上三书可谓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大夫之作。
《岭南中医药文库 典籍系列: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之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黄帝内经》关于 因地治宜 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书中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等方面,提出瘴疠与伤寒、温病的区别,早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三百余年,在对岭南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很大的进步,也给宋元之后甘温补元、扶正治瘴以启示。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扶阳论坛.5》为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与2008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009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2011年出版的《扶阳论坛.3》、2012年的《扶阳论坛.4》为系列书,本书为将扶阳论坛的录音资料进行编辑转录,复经论坛主讲专家进行斟酌补益后组稿而成。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的严谨和实用,原本枯涩难明的《伤寒论》终于再次被赋予了全新的血肉和灵魂。
《血证论》是清朝唐容川最有价值的代表著作之一,成书于1884年。全书8卷,综合了各种血证的论治,包括血证总论和170余种血论,选方200余首。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是中医学目前有关血证的首创专著,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特别是血证治疗的四大法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其中尤以“干血”的提出最有特色。在治疗上,唐氏提出“内有干血,犹须峻药去之,则其虚未成者,更不可留邪为患。故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唐容川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同时由于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他也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理论的汇通,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本次整理,点评专家结合自己多年学习《血证论》的体会与临证心得予以阐述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生动方式,对被誉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对经方的验案进行了精彩诠释,把读者带到“四大金刚”身边,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四大金刚”看病,研讨。 “四大金刚”的医案堪称经方医案的典范,处处体现了“方证对应”的原则,效如桴鼓。当代经方家黄仕沛先生对“四大金刚”的医案进行了注释,书中所论虽为黄仕沛本人的学术见解,但均以贴近仲景原意为原则。本书尤其突出的特色是借助“穿越体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演绎,且把岭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者、经方学习者和应用者阅读。
《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伤寒论近言》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专门论述《伤寒论》的医著,在伤寒方面,何氏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寒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型。六经次第是从其行于躯壳之浅深划分。传经次序,只是大概而已,不可拘泥。治疗时,亦当遵循此原则,但见某经脉证,即治某经。伤寒六经,包括足经和手经。六经皆有经病和腑病。治疗大法以驱邪为要。否认喻昌的“三纲鼎力”说。反对“伏气温病说”。怀疑经典。认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为。根据天津医药技术情报站藏清乾隆六十年乐只堂刻本影印。
《兰台轨范》是清·徐大椿(徐灵胎)撰于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的论析简明扼要,颇有条理。在辨证论治方面,徐氏主张"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由并。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温病条辨》系清代吴瑭所著,是中医温病学中的一部重要专著,成书以来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并作为学习温病学和临床参考的书。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温病条辨》进行译注。全书共6卷,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故宫珍本丛刊》精选整理本丛书 ??丛书系从《故宫珍本丛刊·医家类》珍秘图书中精选点校而刊行之书。这些医籍均具有珍秘罕见、颇资实用之特点,以久藏于皇宫大内,人罕见之,故此书之刊行,于医史文献之研究,医家临症之运用,均具有重大意义。 ??本身收书七种,皆堪称价值连城者。 ??《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虽不罕觏,人多见之,但由日本典药头橘亲显领衔,率其他校雠巨子,于日本享保十五年(1730年)依八种朝鲜刻本、六种明初刻本精校之书,则医家几无见之者。此书校雠细密,考注详审。字之脱误者正之,剂量脱落者补之,疑而难明者考之,方名交错、二方混淆难分者存之,以嗣后贤。经过橘亲显校勘之本,较诸常见之本,称美善。橘亲显《新校凡例》云:“《增广》一书,编次雅古,文字精正,冠众本。”
《中医气化系统学》为清末民初医家彭子益所著,经整理分为原理篇、古方证明篇、小儿方、温病方、热伤风方、痢疾方、白喉方等,整理评注者品读注解本书并联系临床实际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记忆。后附已经整理校对完成的彭子益《实验系统学》一书,对于深入学习彭子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大有裨益。全书内容实用,说理清晰,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脉学注释汇参证治》由清代医家汪文绮所著,约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分上、下卷,该书是对《濒湖脉学》进行注释的脉学著作,书中论述27种脉,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以脉统证,脉证相参,共述病证76种。并据脉施治,因方施药,融脉、证、治、方于一体。本书现仅存一种刻本,即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杨德先近文堂刻本启吉野史藏版。此次整理即以该刻本作为底本,采用他校和理校的方法,他校则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校本。其中主要使用的《濒湖脉学》采用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夏良心等附刻本。
《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等撰写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重视。是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的参考书。
《轩岐救正论》为明代肖京所撰,全书六卷,卷一为医论,卷二为四诊要法,卷三为药性微藴,卷四为伤寒门医案,卷五为杂病门医案,卷六为医鉴病鉴。医论中凡论生理者五,论病理者三,论治法者二,论方论医者各一;四诊要法中,以脉诊为很详,肖氏论脉,取择于内经、仲景、叔和及崔(紫虚)等,而力辟高阳生脉诀,王宗显快捷方式之谬;药性微藴中,收药约百余味,详辨其虚实之用,或广泛引用各家文献,深入阐明药性,或集中作用相近的同类品,扼要指出各自的特点,紧密结合临床应用,阐述药性理论;医案则详记年月、姓名、年龄、症状,大概以治本扶元为主法;末卷详列当时医者及病家之陋习,撮举轩岐正法,医学大要,以告之也。